军事历史|陈悦:西方人眼中的甲午战争

【军事历史|陈悦:西方人眼中的甲午战争】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影响此后中日两国命运至深的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在作为宣告战争开始的法理性文件—宣战上谕、诏书中,双方都意气如云,互指对方为不共戴天的仇寇,措辞针锋相对,但是颇值得玩味的是,清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的宣战书中有一点细节用语十分相似 。
清政府的上谕里指责日本“逾盟肇衅”,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 。日本天皇的诏书中则称是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 。
国际公法,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规则,现代意义的国际公法萌芽于近代欧洲,对此,远在东亚的中日两国原本蒙昧无知 。直到西方列强横海东来,先后用武力敲开了中国和日本的大门后,两个东亚古国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同时,也痛苦地明白了此时的天下已更换了规矩 。此后,两国开始了程度和目的都存在着明显区别的近代化运动,在处世行事方面都无法随心所欲,而要时刻惦记着国际观瞻和国际公法,惦记着列强的感受 。8月1日双方互相宣战时,之所以都郑重提出国际法,正因为一桩不久前发生的国际法事件还处在争辩之中 。
爆发一场大的战争,犹如在人潮涌动的街头来一场互相饱以老拳的厮斗,引起外人围观是显然无疑的后果 。因而甲午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看做是两名学习近代化的小学生怯生生地第一次踏进观众如此之多的赛场,遵守着欧洲世界的游戏规则,凭着各自的国家能力较量一番,以决出两者的优劣胜败 。
之所以会引得一向持重保守的中国主动对日本开战,是因为,就在8月1日之前,甲午战争的战火其实已经由日本真正开启 。1894年7月25日,先期得到情报的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秋津洲”等三艘优势军舰不宣而战,偷袭中国运兵舰船,挑起了丰岛海战 。这场战斗中尤为令人震惊的是,日本军舰“浪速”竟悍然击沉了满载近千名中国陆军官兵的英国运兵船“高升” 。此后中日两国围绕着“高升”号事件的责任而产生激烈争辩乃至全面战争,“高升”号事件也成为西方人注意甲午战争的一个重要导引 。
在尚未对人正式宣战时,日本军舰就敢采取偷袭手段暗算对手,而且竟然击沉了一艘被中国租赁来运输军队的英国商船,此事在欧洲世界引起极大的震惊 。与中国北洋海军相熟、曾在北洋海军担任过鱼雷艇部队教习的英国“中国舰队”舰长罗哲士甚至想要请缨作战,为挂着大英帝国国旗的船只遭到屠戮而复仇,“中国舰队”司令斐理曼特一时间也对日本怒火中烧 。当时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曾发了一番很能代表西方人普遍观感的议论:“中国没有得罪任何人,她只是一位老者,经过了若干岁月,渐渐变形消失了活力,现在,当她正慢慢苏醒过来时,却被这短小精悍的日本扑到身上 。”惋惜、忿忿之情跃然纸上 。
十九世纪之后,中国尽管屡屡被列强入侵击败,但庞大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加之在东亚流传千年的文化影响力,使得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仍然是东亚地区领导者般的角色 。日本首先挑起战火后,一方面出于对日本偷袭举动的不齿,一方面凭着对中国的既有印象,西方媒体上出现的战火中的中国军队,往往都是较为正面的形象,著名的《伦敦新闻画报》上不仅描绘了他们想象中的战争场景,甚至把往日中国海军军官在欧洲接收军舰时期的照片也连篇累牍地刊载,在新闻画报上出现的中国军人,也多是相貌堂堂、纪律严整 。对这场东方战争未来的走向和胜负结局,西方世界在最初时刻普遍并不十分看好小小的日本 。赫德在这方面的预判同样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他认为,中国军队在海上战场可能不是日军的对手,在陆地上可能会先小败,但最终将凭借巨大的资源优势压倒日本,反败为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