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谢本书:蔡锷在火线上提拔朱德

【蔡锷|谢本书:蔡锷在火线上提拔朱德】蔡锷与梁启超结下了师生情谊
蔡锷的童年,正值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列强的侵略,清王朝的腐朽,激起了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忧虑和奋起,“救亡”和“振兴”成了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革命志士的英勇斗争失败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继之而起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马关条约》的签订,震惊了朝野 。正在北京会试的一千余名举人在康有为、梁启超的邀约下,签名上书,提出拒签中日条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等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即举人上书,在近代中国特指康有为、梁启超在1895年邀约千余名举人上书的事件,这实际上是维新派要求维新变法付诸行动的起点 。
1897年4月,江标、唐才常等人创办《湘学新报》(后改名《湘学报》),进行维新变法的宣传活动 。同年10月,在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督学江标等人的努力下,创办了为培养维新人才而设立的湖南时务学堂 。时务学堂以崭新的面貌吸引着广大的富于进取、追求改革的学子 。
年仅16岁的蔡锷,由湖南督学徐仁铸推荐,于1898年初报考新建的湖南时务学堂 。蔡锷在2000人中竟然以第三名的优秀成绩被录取,成为时务学堂中年龄最小的一人 。
梁启超在时务学堂时,年仅24岁,风华正茂,他讲课气势恢宏,大胆泼辣,公开宣传:“二十四朝,其是当孔子至号者无人焉,间有数霸者生于其间,其余皆民贼焉 。”这种攻击,带有强烈的民主思想与要求革新的气息 。梁启超在时务学堂的活动及其影响,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这样说,自己“以《公羊》、《孟子》教,课以札记 。
在时务学堂学习,条件是相当艰苦的,蔡锷在《冬夜》一诗中,描绘了孤独的孩子,在阴冷的日子里,独对孤灯,思亲怀乡的情景:
悍鼠斗屋隅,寒风冲破壁 。
秃笔硬如铁,残灯光寂寂 。
这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不过,蔡锷在时务学堂的学习,却是相当认真的,并成为学校的“尖子”学生 。
我们从1898年长沙版的《湖南时务学堂初集》中,可以看到一条记录是,蔡锷向梁启超问道:“孔子大一统,所以泯杀机也 。今之贤士大夫欲督其督,郡其郡,邑其邑,无乃与夫子大相剌谬乎?”这是针对现实提出的一个问题,认为大小官吏们的所作所为,与孔子的大一统思想背道而驰 。
梁启超的批语更为直截了当:“古今万国所以强盛之由,莫不由众小国而合为一大国,见之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奥斯马加、日本、瑞士皆是也 。前此互争是以弱,今合为一是以强 。孔子大一统之义,正为此也 。见美、日诸国所办各事,皆有数种大政提归政府办理,如海军、陆军、刑律、交涉之类;其余地方各公事,则归各地方自理,政府不干预之 。此是最善之法 。今中国则反是 。如海军之类,应归于一者也,而南、北洋各自为政,不相顾焉;一盗案之微,州、县治之足矣,而上劳朝审,皆极可笑 。然至今日,方且并此之法而不能整顿,于是中国不徒变为十八国,并且变为四万万国矣 。国权之失,莫过于此 。政府现无可望,则不得不致望于督抚州县 。若能有一省、一府、一县之整顿,则余省、府、县亦不无万一之望 。”
蔡锷提问尖锐,梁启超的批语更为尖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