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船厂|上海江南造船厂中国第一厂的前生今世

【江南造船厂|上海江南造船厂中国第一厂的前生今世】去过上海世博会的人,肯定会对那形似龙脊梁的船舶馆留下深刻印象 。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在船舶馆建立之前,黄浦江西岸1.35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原是江南造船厂的厂区 。而江南造船厂的前身,便是1865年由曾国藩规划创建、李鸿章负责的江南制造总局 。它曾为我国制造出第一支步枪、第一门钢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代航天测量船 。
2008年6月,为给2010年上海世博会腾出空间,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原江南造船厂)以完成向长兴岛造船基地的整体搬迁来庆祝自己的143岁生日 。如今,5年过去了,这位创造了近百个“中国第一”的百岁老人,依旧站立在长江口长兴岛东南端,为我国的船舶工业和国防现代化事业源源不断地释放新活力 。
从江南制造总局到江南船坞
在曾国藩的心里,购买外国船炮是“长驾远驭第一要务”,但这买,不是单纯地买,买完之后,还得寻觅“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 。对此,曾国藩幕僚李鸿章深有同感 。
1865年,正在镇压捻军的李鸿章突然收到丁日昌一封信,得知上海虹口有一个洋人办的铁厂——美商旗记铁厂,不但能造枪炮,而且能制造轮船 。如今洋人愿意出售,但是要价不低 。早想发展中国造船业的李鸿章十分动心,无奈囊中羞涩 。不承想,有个被革职的海关通事愿拿出四万两银子促成此事,算为自己赎罪 。
两相权衡下,李鸿章决定让丁日昌再从海关拨借两万两银子,凑足资金买下了铁厂,并把上海丁日昌、韩殿甲的洋炮局合并起来,组成江南制造总局 。之所以叫“总局”,是因为这“总”不单单指造船,还包罗各种机器 。1867年,由于上海虹口已成为美国租界,美方不允许中国人在租界内生产军火,江南制造总局于当年9月在高昌庙征地70亩建设新厂房 。
为了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兵轮,曾国藩特意奏请将海关的一成洋税作为江南制造总局轮船制造专用经费,正式雇佣洋工匠,配置几百华工协助和学习 。在江南制造局搬到高昌庙时,曾国藩、李鸿章还将徐寿派到局门,主持兵轮的设计建造 。一年后,江南制造总局造出了中国近代的第一艘机器动力兵船,长185尺,宽29.2尺,马力392匹,载重600吨;船身由坚木制成,内部机器系国外的旧机器修整后使用,而汽炉和船壳则是由总局自己制造 。
曾国藩为之命名“恬吉”,取“四海波恬,厂务安吉”之义,后避光绪讳改名“惠吉”号 。“恬吉”下水试航时,整个上海滩为之轰动,黄浦江两岸观者如堵 。此后,江南制造总局几乎每年都有一艘新船下水:“操江”、“测海”、“威靖”、“海安”、“驭远”、“金瓯”等,其中最大的达1900马力,载重2800吨 。李鸿章曾在给朝廷的奏折里骄傲地说:这些船在外国属于二等,但在中国属于头等的了 。
然而,不久李鸿章发现,自造一艘船的成本及消耗燃料太高,造船不如买船 。加之甲午海战后,江南制造局因经费短缺无力造船、修船 。自1885年起的20年间只造了5艘小铁壳船和2艘小木船,致使船坞长期荒废 。
1904年冬,两江总督周馥奉清廷之命到江南制造局考察,针对“近年以来商船裹足不前,兵轮反入洋坞修理”的不景气局面,奏请清廷批准将造修船部分从江南制造局划分出来,船坞单独建制,实行商务化经营,史称“局坞分家” 。1905年夏,江南船坞成立,隶属海军,由R.B.Mauchan(前英商和丰造船厂经理)负责经营 。
从1905到1911年,短短6年间,江南船坞造船136艘,并在开办当年就把借支的20万两开办费全部还清 。民国成立后,江南船坞更名江南造船所,开始迎接长达25年的黄金岁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