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船厂|上海江南造船厂中国第一厂的前生今世( 二 )


江南造船厂的黄金岁月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南造船所接下了中国第一张国外造船订单:为美国政府运轮部造4艘载重量10000吨、排水量14750吨的运输舰,两年后交工完货 。这是中国造船业有史以来的最大工程,也是工业发达国家的首次政府订货,由此引起广泛重视 。
两年后,四艘起着中国名字的美国船陆续下水,中外报刊竞相报道,大赞“中国工业史,乃开一新纪元” 。这一时期,江南造船所声誉大增,进入自江南制造局创办以来的全盛时期,营业日见兴旺,中外客户前来定造、定修船舶者络绎不绝 。
1912至1926年间,造船所共造船369艘,总排水量14.4万吨,平均每年造24.6艘,9600吨,年造船量居上海造船业之首 。
1927年4月,江南造船所由国民政府海军部管辖,并加以扩建 。可惜好景不长,淞沪抗战后,江南造船所所在区域成为日军轰炸的重灾区 。1938年江南造船所被日军侵占,其后一直未能恢复 。1949年国民党撤离上海时,将此处的船坞、船台、发电机和主要车间炸毁,更使其丧失了基本生产能力 。
1949年5月28日,时任上海市管制委员会主任的陈毅签署了上海军管会第一号命令,任命张元培为江南造船所军代表,正式接管江南造船所 。
从1949年到1952年这四年中,江南造船所修理改装各种舰艇130多艘次,其中重点修复了国民党遗弃的“南京”、“济南”、“广州”、“武昌”号等军舰,为人民海军增强战斗力作出了贡献 。1953年,老厂正式改名江南造船厂 。尽管条件艰苦,工人师傅们只能在临时用油毛毡、三合板搭起的简易屋棚里加工船配件,但凭借上海工人“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江南造船厂很快便在摸索中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即使在“文革”期间,厂里的生产也从未停滞过 。
厂内兴建起新厂房、塔吊、船坞和车间,面积接近70公顷,达到历史最大规模,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自行研制的国产万吨轮“东风”号、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均在此诞生 。
1968年,由江南造船厂制造的第5艘“33”型潜艇成功下水,这艘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和设备的“自力更生艇”向世人宣告我国潜艇建造进入一个新阶段:已具备从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到总装建造的能力 。
驱逐舰队第一次横渡太平洋
改革开放后,江南造船厂勇攀科技高峰,不但建造了6万吨的船舶,还推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诸如液化气运输船、汽车滚装船、石油储油轮等 。1979年,江南造船厂成功建造了我国第一代航天测量船“远望1”、“远望2”号和首艘大型远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等,圆满完成了周恩来亲自圈定的“718”工程的“三型五船”的建造和部分设计任务 。
1980年5月18日,“远望”1号、2号和远洋通讯船“向阳红10号”远航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完成配合远程运载火箭的全程试验任务 。
20世纪90年代,江南造船厂抓住香港泰昌祥轮船公司需要64000吨巴拿马型散装货船的机遇,成功制造出“江南巴拿马”型散货船,并为此命名“祥瑞”号 。“祥瑞”号投入航行4个多月,在大西洋、太平洋遇到极其恶劣的海况和11级强台风却安然无恙,在国际航运界赢得了声誉 。它在英国租船市场单独挂牌,成为我国唯一列入该市场标价系列的船型 。
为了祖国的海疆永靖,江南造船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造新型导弹驱逐舰 。在攻克高强度特种钢材的焊接、设备调试等许多技术难关后,第一艘112舰于1994年4月下水 。同年,江南造船厂在全行业率先成为全国100家大中型企业首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1996年改制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