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为何农村的自杀率已接近了某些发达国家( 二 )

伴随着死的草率,必然是生的苦痛 。书里写尽了“自杀遗族”的眼泪,也几乎是一览无余地展现了他们的苦痛 。当然,透过生的寥落和破败,我们还总算可以依稀看到人性中的忍耐、爱和坚持 。这些,也总算让人在冰冷一片的“死”中感受到了温热的“生” 。书的最后一个故事叫“大辫子”,是一个下乡女知青的爱情故事 。她嫁给了当地的农民“小老头”,她喜欢剪纸,于是她和她的辫子、她的“艺术”一起,被“小老头”郑重地呵护了一辈子 。最后,“小老头”不堪病痛,上吊自杀 。然而,大辫子的人生却从此被爱人之死唤醒,她“懂事儿”了……说起来,这是全书写的最好的一个故事 。
然而,在书中,“自杀”对亲人产生“价值”的例子却不多,“小老头”算是一个让人备觉温馨的特例 。在亲人自杀造成的道德困惑、情感废墟之上,大辫子的故事算是最最现实的救赎 。
此外,书里不止一次写到了宗教或者类宗教——仙、命、老天爷 。生者在痛苦迷茫之中,需要寻找到情感依托,需要合理化的解释,需要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消息 。或许,一次倾诉,一次辩白,一个暗示,就是他们的救赎之路 。饶有趣味的是,参与调查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在他们面前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他们和作家一起,能做的就是倾听、流泪,还有支付每个被采访人40元误工费 。
“自杀”的阶级差异
在《生死十日谈》里,两个细节让人感觉非常刺眼,过目难忘 。一是百草枯,二是40元误工费 。几乎一半以上的自杀者,选择的都是喝百草枯 。据说,这是农家必备的农药,为了确保粮食丰收用的 。这些如草芥般的生命,喝下的正是“百草枯”,而且永无“春风吹又生”的可能 。而我每一次看到讲述者说逝者拿起百草枯的时候,内心里都会忍不住希望,他/她喝下的是一瓶假药,然后等他们说:“我不想死”的时候,悲剧变喜剧 。而40元误工费,就可以让被访者在沉默疗伤和揭开最疼痛的疮疤之间选择、犹豫,这真是让人无比心痛 。一方面,是在选择生死的时候鲁莽草率,看不到一丝理智权衡的影子;另一方面,是在面对40块钱的时候忽然显得有了“头脑”……想起胡风给《生死场》写的后记中说:这些人“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 。
有一个故事,名字就叫《百草枯》,写的是一个不伦之爱造成的悲剧 。这个里头的“百草枯”是女人的绰号 。丈夫为她的出轨自杀,而属于她和另一个男人的爱情也从此灰飞烟灭 。男人在接受访问的时候说:“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有权尝到好滋味 。”“不是所有人都配拥有爱情 。”他们这么想自己的命运,这么看待自己的悲剧,真实得让人疼痛无语 。
这本书就是如此,读来一直让人疼 。表面看上去,压倒每一个生命的都是鸡毛蒜皮,但实际上,作为一个群体,背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沉疴、现实难题、精神困惑、心理疾病等等,都太复杂、太难解 。于是,只能提出问题 。或许,作者决定写这样一本书的时候,早已意识到了我们现在阅读所感受到的所有的问题:
面对因愚昧和无知造成的最底层的卑微者“死成一片”的结局,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每一个生命的故事清晰和醒目起来?
每一个生命的陨灭都值得如此关注吗?
在国家、社会开始下大力气用钱来反哺被亏欠了多年的农民的时候,该如何勾勒这个群体的精神生态?
所以,在书的开篇,列举完自杀者的名单之后,作者说:“在翁古城计生委的死亡名单上,这些自杀者的生死日期确凿,名字醒目 。赵凤、姜立修、曹运宽和三岛由纪夫、杰克·伦敦、张国荣没什么两样,可他们的死,死因,以及他们活着的痛苦,死后亲人的痛苦,外边人很少知道 。”作者将自己笔下的农民之死和患了抑郁症的名人之死同等看待,是写作者的情怀,但其实二者相去甚远:名人让人怀念固然因为他们广为人知,另一方面,他们的“死”是理智选择的结果 。生命因为有了理性,有了权衡,有了选择,才会被人重视和铭记,哪怕这个生命选择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