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为何农村的自杀率已接近了某些发达国家( 三 )


猛然觉得,面对《生死十日谈》,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来看待这个书提出的问题,都不妥当:同情?批判?反思?启蒙?统统都那么廉价 。或许,对这个群体、这个阶层的精神世界而言,所有人都还在外面……
为农民寻找“关系”
各国的社会学家在研究“自杀”的时候,都在强调社会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曾有美国的研究者发现,自杀率的上升与社会隔离、社会流动性与社会解体有关 。而这正好可以解释,为何近年来城镇化浪潮中的中国农村的自杀率已经接近了某些发达国家 。显然,《生死十日谈》关注的,只是这个庞大群体的冰山一角 。
书中写到一个女子的自杀——在外打工的丈夫有了别的女人,常年不回家,自己又得了性病,但她有一个关心她的养父,按说命不该绝 。但就是因为一台豆浆机,她服毒自杀 。在分析这个案例的时候,书中说,她不仅因为经济穷、心穷,还因为关系穷 。在自杀者的心里,往往认为自己被斩断了和周遭世界、和亲人、和朋友、和所有一切的“关系” 。人需要活在“关系”里,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这些自杀者,恰恰缺少这种“关系”,或者缺少感知这种“关系”的能力 。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曾经描画过中国乡村社会的图景,这是一幅基于土地而建立的关系 。他说:“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里的人们有伦理而不需要契约,他们的“土”、“愚”和“私”其实都有一套运转的法则,足以让这个社会和谐自洽 。多年来,中国乡村保持着这样的特征 。然而,城镇化的历史大潮来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和自然的关系逐渐消磨;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秩序崩毁而新的秩序尚未建立,赶在这里的一代人,于是就出现了“关系穷”的困境 。或许,对这个群体、这个阶层而言,真正的救赎之路,在于寻找和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让他们感受自己与这些“关系”之间的联系 。当然,这种“关系”得是扎扎实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 。至少,这本书算一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