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文/陶武先
抱持“威武不能屈”的士子风骨 , 坚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 展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男儿血性 , 是历代英豪的共同特质 。辛弃疾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篇章 , 闪光之处在于为民族、为国家而“气吞万里如虎”的壮举气概 。
发自内心关切黎民生存 , 才会出于自觉为百姓付出 。“抛梁东 , 坐看朝暾万丈红 。直使便为江海客 , 也应忧国愿年丰” 。在辛弃疾心底 , 忧江山半壁而盼家国一统 , 忧民生疾苦而望岁熟年丰 , 从来都未曾分割 。
有义方称大丈夫 , 无情岂是真豪杰 。慷慨豪放之中 , 洋溢至真人情味道 , 乃辛弃疾的鲜明个性 。
为生民解忧患
“恢复之事 , 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 , 无睹一方民瘼 , 岂能“兼济天下”?辛弃疾执念“为生民” , 务实解忧患 , 曾留下救荒史上的佳话 。
任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 , 时逢大饥 , 饿殍遍野 。甫一到任 , 即张榜出令“闭粜者配 , 强籴者斩” , 一面制止粮商囤积居奇 , 一面防止饥民哄抢生乱 。并果断尽出官钱、银器 , 选派一些务实能干的官吏、儒生、商贾、市民 , 广开渠道外出购买粮食 。很快 , 粮舟“连橹而至” , 粮价随即下降 , 饥民生计之虞立消 , 官府燃眉之急顿解 。与此同时 , 毗邻之地信州也遭空前饥馑 , “乞米救助 , 幕属不从 , 弃疾曰:‘均为赤子 , 皆王民也’” , 随即以所筹粮食的十分之三赈济 , 确保信州无饥毙之民 。据实拓宽粮食来源渠道 , 通过丰富供给而杜绝强买强卖 , 既保证平民无果腹之忧 , 又考虑粮商的有适度之利 , 实现饥荒时期的社会稳定 。其治理荒政之法 , 后来元明清三代都借鉴推广 。为官理政 , 从“民以食为天”出发 , 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歌词作品 , 亦多着笔黎庶乐安的憧憬 , 关注普通百姓生活 。“醉里吴音相媚好 ,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 ,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 溪头卧剥莲蓬”“父老争言雨水匀 , 眉头不似去年颦”“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风调雨顺、老少怡然、安居乐业的场景 , 常萦系心头 , 倾注笔端 。词的精彩 , 显然源于情的真挚 。
辛弃疾|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文章图片
辛弃疾 绘图/罗乐
真情砥砺意气
一片冰心待知己 , 同气共风雨 , 倾情剖胆肝 , 向来是文人志士追求的可贵秉性 。辛弃疾亦然 。“我见青山多妩媚 ,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 , 略相似”“不恨古人吾不见 , 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 , 二三子” 。寻求志同道合挚友 , 砥砺抗金报国意气 , 同爱国诗人陆游、主战派重臣韩元吉、豪放词人刘过等 , 交往密切 。特别是与“为人才气超迈 , 喜谈兵 , 论议风生 , 下笔数千言立就”的爱国志士陈同甫 , “酌瓢泉而共饮 , 长歌相答 , 极论世事” , 可概观其对待友人的真挚 。“陈同甫自东阳来过余 , 留十日 。与之同游鹅湖……既别之明日 , 余意中殊恋恋 , 复欲追路 。至鹭鸶林 , 则雪深泥滑 , 不得前矣……怅然久之 , 颇恨挽留之正是遂也 。”初见如故 , 相叙十日犹觉短 , 分别次日又去追留 , 毕现其真情 。陈同甫因上《中兴五论》 , 主张积极抗战 , 受到投降派打击 , 乃“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 五十弦翻塞外声 ,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相勉以志气 。“中更险困 , 如履薄冰崖;人皆欲杀 , 我独怜才” , 陈同甫遭构陷入狱 , 竭力营救 , 能共之缓急 。至情相交、真心砥砺 , 宜当后侪称叹:“陈同甫与稼轩为友 , 其人才相若”“辛弃疾当弱宋末造 , 负管、乐之才 , 不能尽展其用 。一腔忠愤 , 无处发泄 。观其与陈同甫抵掌谈论 , 是何等人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