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文章图片
王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夏代?二里头遗址真的是夏代都城遗址吗?偃师商城遗址为什么距离二里头遗址这么近?
这些问题,不仅是事关中华文明的重要问题,也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 。近日,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到三门峡市渑池县参加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启动仪式,趁此机会,本报采访人员对他进行了专访 。
考古发现结合历史文献,证明二里头遗址是夏都遗址
采访人员:您能否结合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讲一讲“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夏代”“二里头遗址真的是夏代都城遗址吗”?
王巍:首先,根据文献记载,在商王朝之前有一个夏王朝,从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述的内容来看,它和《史记·殷本纪》有很多接近的方面,而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结果证明《史记·殷本纪》的部分记载是正确的 。所以,大部分文献史学专家认为《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也是可信的,由此推断夏代是存在的 。
其次,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夏代年代分布和二里头遗址的年代分布进行了比较精确的测定,结果显示,夏代整体年代分布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二里头遗址的年代分布为公元前1750年至1550年 。从数据上看,二里头遗址的年代正好处在夏代中晚期 。
最后,从时间、空间、规模及对全国的影响来看,二里头遗址明显呈现出一种王朝气象 。
因此,结合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我们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也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
二里头文化的核心地位,体现在其自身的王朝气象上
采访人员:您能否具体说明二里头遗址呈现出的王朝气象?
王巍:二里头文化的核心地位,体现在其自身的王朝气象上 。科学系统的考古工作发现,二里头遗址的面积约为300万平方米,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 。
二里头遗址里有多座宫殿,并且集中在一个区域 。这些宫殿群四周有围墙,形成了一个约10万平方米的宫城,即王室禁地 。宫城内的宫殿有中轴线,建筑左右对称,前后多进院落,这样的制度是我国古代宫室制度的发端 。
在距宫城南边仅一路之隔的地方,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另一个用围墙围着的区域,这里面有青铜器和绿松石这样高等级器物的手工业制作作坊 。这些作坊的设立是有规划的,是由王权直接控制的 。
此外,一些原本只有工具属性的武器、容器、玉器等,在二里头时期逐渐大型化、仪仗化 。比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牙璋已经不具备实用功能,而是制作精致的玉礼器 。
二里头时期还出现了与身份等级相联系的、以酒器为主的青铜礼器群,商周时期“谁能用青铜器,能用多少青铜器”的政治性发明——礼乐制度,源头就在这里 。
二里头时期的青铜礼容器群、青铜礼兵器群、玉礼器群等政治性发明的影响力也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 。比如牙璋,不仅扩散到了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还在四川盆地、岭南地区,甚至越南北部都有出土 。这些礼仪制度很多被商代吸收和继承 。
用我们的话说,这些现象就是一个王朝的气象 。
偃师商城应为商人为监视、控制夏人而兴建的
采访人员:有观点认为,没有出土文字证据就不能确定二里头遗址是夏都遗址 。您怎么看?
王巍:首先,二里头遗址的面积约为300万平方米,目前只发掘了不足2%,还有大量考古发掘工作要做 。所以不能说没有文字证据,只是还没有发现文字证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