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考古真的那么热?

2020年9月1日,北京大学本科新生到校报到 。来自湖南省耒阳市余庆街道同仁村的钟芳蓉,即将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开始她的大学生活 。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对于小钟来说异常热闹 。自7月末湖南省高考成绩发布,围绕她“676分的高分”“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名”“留守女孩报考北大考古系”引发的巨大关注和讨论,一直没有间断 。
“考古”这个话题,因为钟芳蓉再次上了热搜 。
近年来,从海昏侯墓的发掘、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等,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的热播,再到盗墓类网络小说风行,屡屡被改编成影视剧;国内似乎兴起了一股考古热、文博热——对中产阶层审美趣味的受众而言,通达古今、博物洽闻,自然是“有追求”的境界,尤其值得嘉许的态度 。
青年人开始“往前看”(考古者,亦为溯源之旅也,须逆行“往前看一看”),也有中年人开始把孩子送出国,期待更专业的考古学教育,帮助拓宽视界,最终拓宽世界——将整个地球、人类文明的前世今生握于掌中的感觉,诚然是迷人的、极具诱惑力的 。
但是,撇除表面蠢蠢欲动的翻腾泡沫,“考古”这泓深不见底的静水,真的已经被不可抗拒的能量彻底煨热了吗?
考古学|考古真的那么热?
文章图片

Case 3 | 反思
《新民周刊》4号采访文件打开中 。
对象:谭绮敏(化名) 。
本科: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 。
研究生:复旦大学考古学专业 。
目前职业:金融行业从业 。
个人情况描述:
我对考古学,有四个阶段的认识 。
第一阶段,是萌发兴趣的时期 。从小,我就超喜欢看世界未解之谜之类的大百科全书,超喜欢涉及考古的一些内容,尤其喜欢埃及,喜欢神秘的历史,那会儿觉得考古是神秘、浪漫的工作,十分有吸引力 。
第二阶段,大一大二时期 。我们本科是没有分方向的,所以学了博物馆学、文物学、文化遗产以及考古学 。其中,我更偏爱考古学,因为接触到一些有趣的课程 。
第三阶段,接触到考古学理论的大三 。此时,我逐渐意识到,考古学不是简单的田野调查、文物挖掘,它拥有精密的内核、自身的一套价值观 。它探索人类的过往,是很酷、很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研究生的时候,我选择了考古学专业 。
第四阶段,研究生时期 。继续深入学习之后,我发现考古是需要你穷毕生心血、甘坐冷板凳的一门学科——充满了艰巨的挑战 。我认真地思考了发展问题,反复斟酌后,找工作的时候,没有选择考古学的方向 。
我的困惑是:一、遗址、文物总有挖掘完的那天,将来呢?将来如何?考古的前景在哪里?二、若将考古视为理想事业的话,有经济保障否?三、找工作的那段时间,我比较迷茫,不知道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文博专业与大部分社会工作确存“脱节”情况,此前一直希望自己可以继续做学术研究,关于“踏上社会”的规划不足——但是如果没法埋头做学术,必须踏上社会,你又发现专业与社会是“脱节”的,不那么“实用”,焉能不纠结?
我如今的职业选择,在班里算“小众”的,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 。不过,学考古的人真的不多 。据我所知,我这一届,考古学方向的学术型硕士只有我一个人,研究型硕士,不到五个同学……
关于“热不热”的问题,我先说说外界对钟芳蓉的忧虑 。他们是在帮她贴标签:试想,若小钟家庭条件比较宽裕的话,大家还会担心吗?不会,大家只会觉得她很有追求 。其实,因为“家境不好却报考考古专业”的标签而产生质疑,大可不必 。假如民众只是怕学考古找不到工作,那么我来澄清下:找工作绝对是O.K.的 。但是,我也承认,考古学的学科特质,导致那些非常对口的岗位,或许无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无法为你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