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当我学考古时,我究竟在做什么?( 二 )
当我学考古时,我究竟在做什么?
文章图片
许多人说考古学是一门需要坐冷板凳的学科,这句话说对了一半 。很多学者终其一生,或许都不会有什么大众意义上的重大考古发现成果,从这一点来看,考古诚然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学科 。不过,采访人员也在采访中发现,考古界的主流,不是“坐在板凳上”,考古和田野是分不开的 。
考古系的学生们大多听过这样一句话,“想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做考古,下一趟‘工地’就基本上可以知道了,田野考古是你们的一个‘分水岭’” 。“工地”,是考古学师生们对于考古田野的昵称 。
一般来说,考古系的学生在大三时会经历第一次田野考古,他们也将第一次上手各种考古工具,比如手铲 。一把趁手的手铲,能够帮助考古学家更快更好地发现各种考古迹象,普罗大众对于探铲的热情可能更高,这一工具据说来源于盗墓贼常用的洛阳铲,经过改造后成为了考古学家调查勘探时的好帮手 。
冲锋衣、冲锋裤、登山靴、遮阳帽等则是考古队员标配的行头,在野外时,他们一般还腰挎“破铜烂铁”,手拎“大包小包”,一个个灰头土脸,对于工作时的仪容仪表,考古界的朋友们总是自嘲:“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一问才知道是考古队的” 。
中国近代科学考古史上的一大功臣傅斯年,曾将考古工作戏称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形象地概括了考古田野工作的内容 。事实上,野外的考古工地还会遇到各种想象不到的问题,比如遇到盗贼或者野兽,堪称考古惊魂现场 。“有一次发掘工作结束后,留下了部分队员看守场地,结果入夜后队员们遇到了一匹狼,嗷呜嗷呜地渐渐靠近帐篷,幸好当时同学及时打电话呼救,一群人赶到后赶跑了这位不速之客 。”一名考古工作者笑着给采访人员举例子 。
为了解决某些学术目的,考古队主动向文物局申请发掘项目,进行遗址探寻的行为被称为主动性发掘,主动性发掘并非考古界的主流,大部分考古活动都是由于基建工程的原因,不得不对遗址进行清理,即被动发掘,也称抢救性发掘 。比如三峡工程的修建,将淹没海拔175米以下的广大地区,而这些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为此,从上世纪末起,全国各地考古和古建筑专家奔赴三峡,进行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和地面文物保护工作 。“从历史遗迹发掘中还原真正的历史并且加以印证,这就是考古的工作 。但在技术还不够先进的情况下,对文物最好的保护还是将其深埋地下,比如世界瞩目的秦始皇陵 。”
经过两个月系统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王筱昕和考古队员们在云南建水窑取得了一些成果 。从建水土陶厂厂区向北延续500余米的各个山岗处,依次分布着20多处古代瓷窑,考古队发现了两座龙窑窑炉,出土物极为丰富 。
每天早晨8点半,王筱昕准时到达考古工地,扎在自己的探方里,判断各种地层单位的相互关系,和工人配合逐层向下清理,对每天出土的文物进行分类和筛选,直到晚上5点半收工 。目前,考古队发掘到的层位是由古代窑业废弃物形成的渣堆,厚度超过1米,出土了大量瓷器残片、窑具等遗物 。
“现在每天最头疼的事情就是给文物做记录并做好标签 。如果是保存情况比较差的文物,无法对其器型做复原的,我们会全部采集,然后按数量装袋,比如500片装一袋,如果是能做复原的,我们称之为可复原器,它们比普通残片保存的信息更多,为了避免它进一步破碎,需要登记件数后用泡沫纸间隔保护单独装箱 。如果这些可复原器里面,有纹饰或者工艺非常特殊的,就要把它单独拎出来做个小件并且附上标签,写明它的各项数据和归属单位甚至出土坐标等,相当于它的一个身份证 。现场的登记工作是为了之后的室内整理阶段能够更为有序 。”考古工地的工作结束后回到宾馆,稍事休息,王筱昕还要对每天的考古发现做一个总结 。据了解,考古现场的工作结束后,考古发掘报告的撰写费时数年是非常正常的 。如果是规模非常大的考古活动,历时5年10年也是可能的 。
推荐阅读
- 不法分子|疫情当前,防范电诈要牢记!
- 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当禁止
- 阿里巴巴集团|麦当劳中国与阿里巴巴合作升级,将聚焦会员服务、IP合作、全渠道营销等新领域
- 以旧换新|从创新产品到升级服务 京东电器年货节以“后背”担当谱写守护篇章
- 手术|手术后的“病媛”病床上带货,面容精致气色好被质疑,当事人发声
- 多模态|人脸也能被“偷走”?这些漏洞要当心了
- 中国|全民做电商、送外卖、做抖音,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未来?
- 马云|当初,马云曾对一名女员工承诺:做满10年就分红2亿,结局如何
- 管理|当“数智驱动”刻在企业的基因里,会发生什么?
- 死亡|不寒而栗!电商平台现隐秘勾当,有店铺一上午接40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