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当我学考古时,我究竟在做什么?( 三 )
重视田野并不意味着书斋工作不重要,毕竟中国人一向追求“知行合一”,没有专业知识的积累,又如何在考古现场中辨别真正的宝藏呢?说到这里,王筱昕澄清了下,考古还有一个大众误区,认为考古学者对于文物鉴赏和收藏总有心得,事实上,“搞收藏的不懂考古,懂考古的不搞收藏”是约定俗成的行规 。“一方面是因为考古学者研究的都是真品,对于辨别真伪其实并不精通;另一方面,作为文物的第一经手人,瓜田李下,避嫌是题中应有之义 。”
【考古学|当我学考古时,我究竟在做什么?】中国考古也要国际化?
考古没有门槛,但如果色弱色盲,可能就无缘这个工作了 。原因无他,想象一下在一堆黄土里找到普通土与文物土的区别,没有点火眼金睛的辨别能力,怎么揽这个瓷器活儿?要知道,古代人类活动都依托于地面,不同性质的活动会导致地面被不同程度地使用,最终反映到土地上就是土质、土色的细微差别 。对土质、土色的细微判断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通过刮面来判断遗迹现象是考古学家一生都不断修习的课程 。
这种对于田野技术的重视,是中国考古从业者在世界考古学界的一大优势和特色 。潘碧华向《新民周刊》介绍,中国的田野技术比西方强得多,跟中国的遗址的特点是有关系的 。“因为欧洲的遗址一般都是石头建筑,但中国是以土遗址为主 。相当于就是从土里找土,比如我们发掘车马坑遗址,木质马车埋藏地下都化成灰了,你要从土里把灰剔出来,再在灰的基础上还原当时的造型 。一开始老外都不相信,觉得是我们造假,直到他们来中国,我们手把手做给他们看 。”
当然,国外的科技考古对国内的考古研究影响也很大,“在国家的支持下,我们在科技考古上与国外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的鸿沟正在慢慢追平,但潘碧华直言,国内考古界的视野还是不够广阔 。“如果了解一下欧美院校的考古学课程表,你会发现他们的考古是全球视野,比如地中海考古、南美考古、东南亚考古等 。中国考古界主要关注的还是中国的材料、中国的历史 。诚然,中国的考古资料已经足够多,我们研究不过来了,但本身这方面的研究人才缺乏,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学生出国留学,虽然学习了国外的考古研究理论和方法,但研究对象依然是中国的 。”不过,这样的现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人心有所改变,围绕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跨国考古活动,给了中国考古学界一个扩大视野的契机 。
“人类对于自己的过去总是充满好奇的,过去的我们成就了现在的我们,还会影响将来的我们 。随着考古活动的进行,我们发现了更多的文化遗产,文物的出土加深了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对自身文化的自信程度,而许多文化遗产被发掘后建成了遗址公园,又为老百姓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地 。”在潘碧华看来,考古学不仅是一门脚踏实地的学科,也是一门仰望星空、探索未来的学科 。(采访人员 周 洁)
推荐阅读
- 不法分子|疫情当前,防范电诈要牢记!
- 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当禁止
- 阿里巴巴集团|麦当劳中国与阿里巴巴合作升级,将聚焦会员服务、IP合作、全渠道营销等新领域
- 以旧换新|从创新产品到升级服务 京东电器年货节以“后背”担当谱写守护篇章
- 手术|手术后的“病媛”病床上带货,面容精致气色好被质疑,当事人发声
- 多模态|人脸也能被“偷走”?这些漏洞要当心了
- 中国|全民做电商、送外卖、做抖音,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未来?
- 马云|当初,马云曾对一名女员工承诺:做满10年就分红2亿,结局如何
- 管理|当“数智驱动”刻在企业的基因里,会发生什么?
- 死亡|不寒而栗!电商平台现隐秘勾当,有店铺一上午接40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