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何一路被神化?看古人怎么说


诸葛亮|《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何一路被神化?看古人怎么说
文章图片

怎么评价诸葛亮,对于陈寿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修《蜀志》前,陈寿曾受命编《诸葛亮集》,编好之后,上奏朝廷的奏章中极力夸赞晋王朝的圣德,并力陈自己编书完全是如实记录,没有掺杂自己的观点 。在编修《诸葛亮传》时,陈寿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他还评价:“(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其中“奇谋为短”为后人所议论 。由上可知,这种看法并不是陈寿的首创,他也是因袭前人的观点,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避祸 。
诸葛亮|《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何一路被神化?看古人怎么说
文章图片

二、蜀国正统论下的诸葛亮
在东晋时期,出现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史学家——习凿齿,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不一样的了解 。他不再遵从官方一直宣传的曹魏正统论,而是公开地贬曹魏而褒蜀汉 。他编的书名为《汉晋春秋》,即主张西晋直接承袭了东汉的正统,三国乱世并无所谓正统国家,曹魏、孙吴都是乱世的霸权国家,而蜀汉虽非正统,但是其一直努力兴复汉室,因而是“仗正”之国,应当受到赞扬 。所以他对“一心扶汉”的诸葛亮高度评价,而对于汉祚仍存,但投奔孙权的周瑜、鲁肃等人则大加贬斥,称其为小人 。
诸葛亮|《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何一路被神化?看古人怎么说
文章图片

于是,在习凿齿的构建下,一个更光辉的诸葛亮形象出现了 。例如我们所熟悉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就与习凿齿有很深的渊源 。三顾茅庐,源于陈寿所记述的诸葛亮的口述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传》记载:“(刘备)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当时有很多人根据地域怀疑这一事情的真假,甚至有史书说诸葛亮是主动造访刘备,如鱼豢之《魏略》 。习凿齿为维护诸葛亮,特意指明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自此,诸葛亮和刘备二人之间的谈话即“隆中对”享誉千古 。因习凿齿的画龙点睛,三顾茅庐和隆中对成为君臣知遇对谈的典范 。
诸葛亮|《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何一路被神化?看古人怎么说
文章图片

习凿齿对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还有一件事就是对“七擒孟获”的记述,诸葛亮南征南中之事,《三国志》记载甚简略,甚至没有出现孟获的名字 。而且从只言片语看,南中地区蛮人反抗很激烈,甚至在诸葛亮撤军之后仍时常反叛 。但在《汉晋春秋》中,却记载了我们所熟悉的七擒七纵的故事 。总之在南征中的武力全被掩饰,而是强调兵法中的“攻心为上”,纸面上呈现的都是诸葛亮的心思缜密、宽宏大量和用兵技术高超 。
诸葛亮|《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何一路被神化?看古人怎么说
文章图片

【诸葛亮|《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何一路被神化?看古人怎么说】诸葛亮一生最重要的军事行动,莫过于六出祁山 。习凿齿也十分重视这段史事的书写 。而他的叙述,相比陈寿《三国志》的记载,最明显的是关于将略的补充描写 。《三国志》中对具体的行军作战,基本是简单略过,就算是诸葛亮的事迹,也只是简单说一下,如“九年,亮复出岐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而《汉晋春秋》中,此战叙述得十分详细 。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细节很多地方都被强调,而且他着重刻画了魏明帝对司马懿避战思想的灌输和命令,来突出诸葛亮的略胜一筹和战败的无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