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写诗悲悯天下苍生,不妨碍曹操在徐州搞大屠杀

请问编辑,写过“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种悲悯情怀诗句的曹操,是否真的干了徐州屠城的滔天罪恶?
先说“屠徐州” 。
这桩令人发指的暴行,确实是曹操干的 。
《后汉书·陶谦传》里记载,曹操初平四年率军攻击徐州刺史陶谦:
“破彭城、傅阳,……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 。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陶)谦者皆歼 。”
不但彭城、傅阳、虑、雎陵、夏丘五县百姓被屠杀殆尽,城池之内罕有人迹,那些为躲避“李傕之乱”而逃亡至此的长安京畿地区的百姓,也全都死在了这场屠杀中 。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中对“屠徐州”一事的记载,不如《后汉书·陶谦传》那般直白具体 。如《武帝纪》里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六个字“所过多所残戮”;《陶谦传》里则将屠杀民众移花接木为士兵死亡,且略去了曹操下令屠杀这一行为,只说“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这种处理,或许与陈寿为曹魏撰史时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王沈的《魏书》有关——这是一本曹魏官修史书 。
即便如此,《魏书·荀彧传》里仍然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可供后人管窥这场屠杀的暴虐程度 。传记中说,陶谦死后,曹操欲再次进攻徐州,荀彧劝他暂缓此事,理由之一是:
“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 。”
所谓“威罚实行”,即是指曹军在徐州实施了大屠杀;所谓“子弟念父兄之耻”,即是指徐州百姓因屠杀而憎恶曹操与曹军 。荀彧认定徐州百姓恨曹操恨到了“必人自为守,无降心”的地步,可以知道当初的屠杀规模很大,是非常残酷的 。
其实,屠徐州并不是曹操唯一的屠城劣迹 。见于史书者至少还有:征张超屠雍丘;征乌丸屠柳城、征关中陇右屠兴国枹罕河池、征侯音屠宛城、征袁绍坑降卒八万 。另据《三国志》的《于禁传》《程昱传》和《国渊传》的记载,曹操还制定有一条“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事常令 。这一残暴的杀降政策,一直维持到建安十六年,才因程昱、国渊的劝阻而暂时失效——说暂时失效,是因为史书仅记载“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并没有说此后在其他战争中,就不再执行该军令 。
曹操|写诗悲悯天下苍生,不妨碍曹操在徐州搞大屠杀
文章图片
再说《蒿里行》 。
这首看似是在悲悯天下苍生的诗作,也确实是曹操写的 。说它“看似是在悲悯天下苍生”,是因为《蒿里行》实际上一首政治诗 。曹操写作它的主要目的,是做政治宣传之用 。
以诗为宣传手段,是曹操文学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比如著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它的主旨非常明确,即将自己比喻为握发吐哺礼贤下士的周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投奔自己,为己所用 。《薤露行》也是这种情况,主旨是批判何进与董卓祸国殃民,最后落笔于自己在建安元年前往洛阳迎奉天子 。《蒿里行》也不例外,都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服务的” 。
《蒿里行》的全文是这样的: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按《中古文学系年》的考据,“曹操攻袁绍,作《蒿里行》”,即此诗写于曹、袁官渡之战期间 。这期间,曹、袁之间不但在战场上互相攻伐,也在舆论场上激战 。陈琳为袁绍所做《檄豫州文》,即是写给“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看的,旨在通过揭露曹操的种种不堪行径,来摇动豫州的人心 。曹操方面自然也不会对这种舆论攻击无动于衷,于是就有了曹操的《蒿里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