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写诗悲悯天下苍生,不妨碍曹操在徐州搞大屠杀( 二 )
文章图片
比较《檄豫州文》与《蒿里行》,可以发现二者虽然体量差距极大,前者超过了一千五百字,后者只有短短的十六句五言;但在内容上,二者却有着极为微妙的对应关系 。
《檄豫州文》先是攻击了曹操的出身,说他是“赘阉遗丑”;然后又否定了他参与关东同盟讨伐董卓的历史功绩,说他参与其事完全是靠着袁绍的提携,是袁绍看中了曹的“鹰犬之才”才让他充当“爪牙”,却没想到曹操此人“愚佻短略、轻进易退”,多次败给董卓,坏了同盟的大事 。多亏作为盟主的袁绍包容他,多次给他补足部队,又让他做了兖州刺史 。没想到此人凶性不改,又在兖州刺史任上不断残害边让这样的贤良 。最后闹到兖州百姓民怨沸腾,联合吕布将他赶了出去 。又是盟主袁绍出手援助,才让曹操从死亡线上缓了过来 。再后来,皇帝(汉献帝)脱离长安东归,盟主袁绍被冀州北部的战事拖住,于是就派了从事中郎徐勋去向曹操下令,让他去洛阳迎接幼主 。没想到此人竟乘机挟持皇帝、专擅朝政、诛杀异己,搞得朝野内外道路以目 。他还亲率军队挖坟掘墓,在军队里搞出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这类名号,所到之处“无骸不露”,可谓“污国虐民,毒施人鬼”……
《蒿里行》里的每一句,都相当于对上述指控的强硬回应 。
(1)“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这里的“义士”,既是指关东诸侯,也是曹操的一种自称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说的是包括曹操在内的“义士”,原本期望着可以在孟津会师,然后一举攻入长安(咸阳),将董卓及其余党剿灭 。这四句,是在回应《檄豫州文》里的“赘阉遗丑”,强调自己加入关东同盟是基于主观愿望,而非被动依赖袁绍的提携 。
(2)“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这两句,显然是在针对《檄豫州文》里对曹操的指责“愚佻短略、轻进易退” 。意思是我的败仗不是我个人的问题,是尔等不能合力齐心、各怀鬼胎所致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这两句,同样旨在通过谴责其他同盟者互相拆台和内斗,来凸显跑去进攻董卓的曹操的形象——他虽然如《檄豫州文》里所说“伤夷折衄,数丧师徒”,但比起包括袁绍在内的其他人来说,可要强多了 。
(3)“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这四句是在直接点名斥责袁术袁绍兄弟,说他们一个在淮南称帝,一个在河北私刻玉玺,搞到百姓民不聊生,二人都是大汉朝的叛贼 。自然,这是在直接反击《檄豫州文》里对曹操挟持皇帝、专权不臣的指控 。
(4)“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两句无疑是在对应《檄豫州文》里的“无骸不露”和“毒施人鬼” 。“白骨露于野”是谴责袁绍才是搞挖坟掘墓之事的恶人,是在“毒施于鬼”;“千里无鸡鸣”则是在谴责袁绍的暴政祸害百姓,是在“毒施于人” 。关于袁绍挖坟掘墓,《三国志·崔琰传》里还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记载,说袁绍纵容军队“掘发丘陇”,也就是到处盗坟掘墓,于是崔琰劝谏他说,“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恐怕是要丧失民心的 。这里的“道路暴骨”,与“白骨露于野”是同一个意思 。最后两句“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里的“念之”,则是以塑造曹操悲天悯人的形象来做结 。
像《檄豫州文》与《蒿里行》这般,在内容主旨上处处针锋相对,是一件颇为罕见的事情 。这也可见《檄豫州文》带给曹操的刺激之大,以及他对这场舆论战的重视 。最后的结果,是曹操赢下了官渡之战,也赢下了舆论之战 。简短精炼的《蒿里行》,远比长达千余字的《檄豫州文》更有传播力 。
推荐阅读
- 变更|曹操出行变更法人:由原曹操出行董事长刘金良变更为曹操出行CEO龚昕
- 出行|曹操出行的游击战
- 曹操出行|非法运营、恶性竞争何时休?T3出行、曹操出行等网约车平台再次被约谈
- 曹操|科技还原古人样貌:曹操的脸让人感到不适,汉朝女子堪称绝世佳人
- 曹操|曹操能处死杨修,为何却不敢杀害杨修的父亲?原因很简单!
- 华佗|看完才明白,曹操杀死华佗有多明智真实的华佗是怎样的一个人?
- 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十分成功?他能任命刘表为荆州牧,曹操办不到
- 曹操|曹操杀了杨修后,问其父杨彪为何消瘦,杨彪回怼一句却成千古名句
- 吕伯奢|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史料中记载:真没杀错,吕伯奢一家死得不冤
- 刘备|刘备为何能得到孙权的联盟?与曹操的对抗有关,被低估了的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