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420,从南京到北京


南京|1420,从南京到北京
文章图片
一座城 , 若能以“京”为名 , 那这座城必然是一代王朝的都城 。
古来京都 , 各负盛名 。汉唐以降 , 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因互为都城、陪都而以两京并称 , 从汉班固的《两都赋》到张衡的《二京赋》 , 乃至唐韦述的《两京新记》 , 皆写东西两京 。
然而 ,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 长安与洛阳的两京名号终究留与史册 。五代北宋之际虽也有东京开封、西京洛阳之名 , 但到底已沉入历史 。时至今日 , 中华大地上以“京”为名的城市反是南北两京——南京、北京 。
南京|1420,从南京到北京
文章图片
南京建都 , 始于三国东吴 , 随后晋室南迁 , 宋齐梁陈一脉相承 , 史迹千年;北京自海陵王完颜亮号为中都 , 历经金元明清 , 亦是四代皇城 。尽管这两座城从未像长安、洛阳那样留下二京并称的名号 , 但在迄今为止的泱泱华夏史的最后六百年里 , 南京与北京却有着难以斩断的情缘 。
1420年 , 从南京到北京 。
那是六百年前 , 一位渴望证明自己的帝王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 。朱棣 , 后世之人多称之为明成祖——这个庙号乃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时 , 明世宗朱厚熜为了追尊生父兴献王朱祐杬 , 并将其牌位升袝太庙而特意改的 。可对于朱棣而言 , 以奉天靖难之由夺取皇位的他一生所要证明的 , 恰是作为明太祖朱元璋正统继承人的地位:他 , 是大明的太宗皇帝 。
六百年前 , 当朱棣率领文武百官、商贾百姓离开彼时的大明国都南京时 , 新的都城——北京 , 由此大局划定 。此后历经明清两朝的营建 , 终于奠定今时今日我们所知所见的古都北京模样 。当历史的烟云消散了长安、洛阳、开封这些古都的旧时形制 , 北京城的格局轮廓依然清晰可辨 , 各种类型的古代建筑均有典型代表 , 堪称中国古都规划建构的智慧结晶 。
永乐时期的内阁大学士杨荣曾为一幅名为《北京八景图卷》题记 , 道是:“天下山川形胜雄伟壮丽可为京都者 , 莫逾于金陵 , 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 , 总握中原之夷旷者 , 又莫过于燕蓟 。”然而 , 南京虽有龙盘虎踞之势、长江天堑之险 , 却终不如北京“左环沧海 , 右拥太行 , 内跨中原 , 外控朔漠 , 宜为天下都会” 。
杨荣作文的本意是为迁都造势 , 但也隐晦地传达出朱棣决意迁都的本心 。北京 , 不仅仅是朱棣作为燕王时的封地 , 更是他出兵漠北、打击元蒙残余势力的军事基地 。无论是个人情怀还是家国大业 , 迁都北京都是朱棣念念难忘的心结 。
实际上 , 朱棣对北京城的营建自他即位之初便已经开始 。永乐元年(1403年)的正月朱棣便下诏 , 依明太祖朱元璋立凤阳为中都之制 , 升北平为北京 , 作为“行在”设置起完备的朝廷机构 。此后 , 朱棣一面鼓励山西地区百姓迁居北京、开垦荒田 , 一面又强迁江南富民北上 , 以繁荣北京的经济 。
永乐四年(1406年) , 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筹划营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 。次年 , 孝文皇后徐氏薨 , 朱棣却迟迟不肯在南京营建陵墓 。直到两年后北巡时 , 他才将北京昌平县的黄土山选作自己和徐皇后的安葬之地 , 改名为天寿山 。这 , 便是北京明十三陵的第一陵——长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