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故城|四十年考古还原千年北庭故城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王瑟
那天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人员本来是要去新疆南疆进行考古发掘的 , 但因为汽车临时出现故障 , 不得已开行至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 。他们无意间听说那里挖土时发现了精美壁画 , 于是便急忙赶到现场 , 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座高昌回鹘佛寺遗址 。
北庭故城|四十年考古还原千年北庭故城
文章图片
北庭故城的北门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王瑟摄/光明图片
这一刻定格在1979年6月的一天 。
遗址情况迅速被上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 1979年7月中旬至10月底开始了第一次考古发掘 , 1980年7月中旬至9月底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 。这是新疆首次由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的大规模、规范化的科学考古发掘 , 也是新疆首次将回鹘佛寺考古作为唯一对象的重大考古发掘 , 正式拉开了新疆回鹘佛教考古和回鹘考古学发掘研究的大幕 。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 , 考古人员发现高昌回鹘佛寺东部被当地人称为“破城子”的故城竟然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北庭大都护府所在地 , 是中原王朝有效管控西域的见证 。
北庭故城 , 就这样在40年的时间里 , 一点点被我们认识 , 许多历史谜团被一点点破解 。
高昌回鹘佛寺的发现
当年发现高昌回鹘佛寺的地方 , 现在被称为西大寺 。
从发掘的情况看 ,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规模巨大 , 遗址底周约250米 , 残高约14.50米 , 清理后遗址呈长方形 , 南北残长70.50米 , 宽43.80米 。地面以上全部用土坯砌筑 , 地面以下为夯土台基 , 整个建筑分南北两个部分 , 南面为残高0.2米至0.4米的庭院、配殿、僧房、库房等建筑群 , 北面为正殿 , 其四周筑洞窟 , 两部分衔接成一个整体 。
这座佛寺是高昌回鹘王国皇家寺院遗址 , 专供王室成员供养佛像之用 。出土了大量回鹘时期的壁画及回鹘文题记 , 历史价值极高 , 吸引了世界各国大量专家、学者及游人前来参观、考察 。现存有“亦都护(高昌国王)”“长史”“公主”之像 。
北庭故城|四十年考古还原千年北庭故城
文章图片
高昌回鹘佛寺里的壁画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王瑟摄/光明图片
来到高昌回鹘佛寺 , 有两件宝物是不能不看的 。
一个是105号配殿的《王者出行图》和供养人壁画 。讲述的是释迦牟尼涅槃之后 , 八王因争分舍利而展开战争 , 最后经过调解 , 八王均分舍利的过程 。壁画色彩以红蓝绿为主 , 白色和褐色为辅 , 作画风格主要采用了铁线描、游丝描和兰叶描等线描的手法 , 人物面容和服饰着装都显现当地民族特征 。在壁画的下半部有两个栩栩如生的大型人物画像 , 画像的左边用北宋高昌回鹘时期的回鹘文字竖直地记录着供养人的身份:回鹘王阿斯兰汗的依鼎公主及驸马 。这也是西大寺地位比较高的一个见证 。在深深陷下去的北面正殿 , 发现一尊残高7米的菩萨像、“狮子王”阿斯兰汗全身贴金的壁画和三行回鹘文的题记 。
另一个是203、204、205号洞龛的交脚菩萨像 。这座既有中原审美特色又有西域舞蹈特点的塑像 , 两腿交叉 , 脚尖相对 , 活脱脱一个生活化、世俗化的菩萨 。虽然头部已经损毁 , 但从残存的木胎泥塑的衣褶仍依稀可见昔日辉煌的影子 。专家介绍 , 这种交脚菩萨像最早起源于印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