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秦朝十五年后轰然倒塌根因:贫富差距极端化之际,遭遇发展天花板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部出征,杀入齐都临淄,消灭了山东六国中的最后一国——齐国,宣告嬴政统一天下的大业就此完成 。
秦朝|秦朝十五年后轰然倒塌根因:贫富差距极端化之际,遭遇发展天花板
文章图片

于是,从西周晚期直到春秋中晚期,周王室及那些发展迅速的诸侯国,先后开启了土地私有化改革 。土地私有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但此时无论是周王室还是各诸侯国的改革,都局限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无法摆脱集体生产模式 。这就意味着,战国前的土地私有化改革,其私有化对象都只能是拥有组织集体化生产能力的卿大夫阶层 。
战国后,铁器冶炼及制造技术得到普及,单个农户家庭由此已能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这让土地私有化到个人成为可能 。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就是与生产力水平提高相适应的、第一次将土地私有化到个人的改革 。个人拥有了土地的完全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幅提升了秦国农业的整体生产效率 。高效的“废井田、开阡陌”改革,有力地支撑了大秦帝国一百五十余年的向东持续扩张 。
秦朝|秦朝十五年后轰然倒塌根因:贫富差距极端化之际,遭遇发展天花板
文章图片

然而,在土地私有化一百五十余年后,其弊端也逐渐出现了 。
土地私有化后,土地就顺势进入了市场,可以自由买卖 。长期市场竞争下,“马太效应”随之出现:弱者愈弱,强者愈强 。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原则驱动下,土地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家庭——土地兼并由此而诞生 。汉朝董仲舒在描述秦代田制变化时,就说:“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
也就是说,在土地私有化近百多年之后,秦国出现了因土地兼并而导致的贫富差距悬殊现象:富裕者田地望不到边,富人在其领地中就像是国君;贫困者完全丧失土地,甚至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如此一来,底层百姓怎能不陷入贫困?近代西方社会也曾出现“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让众多平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但由于近代工业化革命兴起,大量工厂吸收了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反而让西方社会成功转型,踏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可商鞅变法,其核心举措就是重农抑商 。商业无法兴盛,工业也就无从发展壮大 。因此,一旦底层百姓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彻底失去了收入来源,沦落为赤贫者 。
秦朝|秦朝十五年后轰然倒塌根因:贫富差距极端化之际,遭遇发展天花板
文章图片

如果失去土地的秦人越来越多,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秦国势必陷入长期动荡,秦人向东征服六国的梦想也就化作了泡影 。然而,在商鞅变法后的一百多年里,秦国却长期保持稳定的发展壮大态势,并未出现因贫富差距扩大而导致的社会动荡不安 。
这又是为什么呢?
幸运的是,商鞅还推出了另一项变法举措 。
为鼓励秦人拼搏向上,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并大举奖励战功:任何一位秦人,无论贫富贵贱,只要上战场砍下一位敌人的头颅,就可“赐爵一级” 。在秦国向东扩张的一百五十余年里,与山东六国的战事数不胜数 。在奖励战功的激励下,赤贫者只要愿意上战场英勇作战,都不会成为一无所有的赤贫者 。甚至,很多原先的赤贫者还会因骁勇善战而慢慢踏入上流社会!所以,虽然市场竞争下很多秦人因不善经营而失去了土地,但其中绝大多数都可以在战场上赢得向上发展的机会 。
秦朝|秦朝十五年后轰然倒塌根因:贫富差距极端化之际,遭遇发展天花板
文章图片

正因如此,在秦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尽管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但秦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并没有走向极端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