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光阴里的老北京》丨“八达岭”由来之说

八达岭位于北京西北部延庆县境内,以长城而著名,号称“天下九塞”之一,是都城北京的重要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它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以苍茫的风光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口号而冠绝天下 。
“八达岭”之名,最早时见于金代诗人刘迎的长诗《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和《出八达岭》 。元代这里称“北口”,是与南口(今昌平南口镇)相对而言 。此后才有“古人有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形容这里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其险要 。然而,关于“八达岭”这一地名的由来却一直说法不一,甚至多达八九个“版本”,且各有渊源 。
“八大岭”谐音说:八达岭山峦层叠,地势险峻,据说最初所建的长城在这里要转八道弯,越过八座大的山岭,所以当年兴建这段长城非常艰难,建筑材料难以运送到山上,工期迟迟完不成,曾先后有八个监工为修长城而死 。最后通过“仙人”的“点化”,采取“修城八法”,即“虎带笼头羊背鞍,燕子衔泥猴搭肩,龟驮石条兔引路,喜鹊搭桥冰铺栈”,才把建筑材料运送到山上,所以人们就把这段长城称为“八大岭长城”,后来地名就谐音成了“八达岭” 。
“巴达岭”谐音说:相传元代有一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到此,见这里关山险峻,层峦叠嶂,于是龙颜大悦,给此地赐名“巴达岭”,后讹传为“八达岭” 。但此说不实,经查阅《中国历代帝王录》《中国皇帝大事年表》和《中国历代帝王年号手册》等史料,均查不出元代有过叫“巴达黎黎”的皇帝 。但却有一位叫奇渥温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皇帝,他就是元朝第四位皇帝仁宗,在位9年 。其出生地在今天的八达岭所在的延庆县内,其名字中确含有“八达”二字,也许“巴达黎黎”是一种误传 。若联想到元朝时皇帝每年要从大都(北京)到上京(在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往来一次,而处于必经之地的八达岭,被这位皇帝乘兴赐名“八达岭”也是有可能的 。
“八字岭”谐音说:从高空俯视,八达岭长城是建在一处呈“八”字形的山脊上,北一楼至北八楼是左边的一撇,北八楼至北十二楼是右边的一捺,所以最初的地名称“八字岭”,所修建的长城被称为“八字岭长城” 。到了明朝,永乐皇帝巡视到此,站在长城上左右观看,觉得八字岭长城看着比较形象,但名字太俗了,于是改名为“八达岭长城” 。
“把鞑靼”谐音说:明代的时候,八达岭一带有大量驻军,以防范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侵 。因明时汉人把东北方的少数民族称为“鞑靼”,所以有人认为八达岭是“把鞑靼”(意为把守鞑靼之岭)的谐音 。历史上,满族人多生活在今天的辽宁、吉林大部分地区,亦即山海关外,而离这里较近的应是蒙古族人 。明朝迁都北京后最担心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所以在今天的八达岭一带部署了很多军队,守护边关 。
“八卦岭”谐音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云游四方的道士云游到八达岭一带,他站在山上举目四望,但见这里的山川秀丽,景色宜人,便住了下来,在一个石洞里研读《周易》,并走遍了附近的八座山峰 。每登上一座山峰后,都要朝四处仔细察看,并对照八卦图仔细揣摩,最后由东北向西南依次将这八座山峰命名为“乾卦岭”“坤卦岭”“震卦岭”“巽卦岭”“坎卦岭”“离卦岭”“艮卦岭”“兑卦岭” 。但这些山峰的名字不容易记住,于是人们就将这八座山峰俗称为“八卦岭”,后来被谐音成了“八达岭” 。
“八道岭”谐音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统率主力大军由西安出发开始东征,直奔北京城 。三月十五日,起义军抵达今天的八达岭一带 。据传大军征战到此时,因城关易守难攻,起义大军受阻于长城之外,数日不进,李自成不由得心急如焚 。这时探马来报,说前方还有八道险关 。李自成听罢长叹一声:“这里的八道岭实在是难以越过,看来强攻不行!”于是命令起义大军改道而去,后来这里被称为“八道岭”,时间一长就被谐音成了“八达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