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光阴里的老北京》丨“八达岭”由来之说( 二 )


“八斗岭”谐音说:八达岭长城连绵起伏,将八座陡峭的山峰联系在一起,而每一座山峰都像一个扣着的大粮斗,不但坡度大,而且呈不规则多边形,由东北向西南依此排列,所以当地人将这八座山峰称为“八斗岭” 。明弘治年间,曾对这里的长城进行修葺 。一天,弘治皇帝朱祐樘“巡幸”至此,得知此地称“八斗岭”,觉得不雅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蒙古、张家口及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路径通达,于是重新赐名,将“八斗岭”谐音成了“八达岭” 。
“八家岭”谐音说:很久以前八家岭一带并无人烟,到了元朝时才有人定居,因最初住在这一带的只有八户人家,并以放牧为生,故称“八家村”,放牧的高山被称为“八家岭” 。后来村落越来越大,已有百十户人家,再叫八家村有些不妥,于是谐音成了“八达村” 。而附近的“八家岭”也被谐音成了“八达岭” 。
其实,以上几种说法大都缺少确切的文字记载,有些过于牵强附会 。“八达岭”之得名,最可信的说法应是明代学者蒋一葵在《长安客话·边镇杂记》中的解释:“出居庸关,北往延庆州,西往宣镇,路从此分,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 。”因为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由此往北是延庆、赤城、内蒙古,往西是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往东是永宁、四海,往南是昌平、北京城区,可谓“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所以它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 。(本文节选自《光阴里的老北京》)
八达岭|《光阴里的老北京》丨“八达岭”由来之说
文章图片
《光阴里的老北京》
ISBN:978-7-5166-2907-9
户力平 著
新华出版社 2017年1月
【八达岭|《光阴里的老北京》丨“八达岭”由来之说】定价:37.00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