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秦始皇:张骞从西域带回葡萄种子,朕怎么就吃不到葡萄了?( 二 )

" 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俗嗜酒,马嗜苜蓿 。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
张骞|秦始皇:张骞从西域带回葡萄种子,朕怎么就吃不到葡萄了?
文章图片

由此可以看出,大宛国人“嗜酒”,于是盛产葡萄用于酿酒,而且大宛马匹著名于世,而这些在当时的西汉人看来所谓的“天马”,又以苜蓿为主食 。因此,汉武帝便在大汉的土地上重点发展起了欧亚葡萄和苜蓿的广泛种植 。
欧亚系葡萄品种好到啥程度?曹丕赞文为证!
既然我国已有葡萄,那张骞为何还要从西域带回葡萄种子呢?因为西域的葡萄品种不论口感,还是产量等确实优于我国此前一直存在的原始葡萄品种 。这一点,我们在三国时期曹丕所做的一篇关于“葡萄”和“葡萄酒”的赞文中便可窥得一二:
“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论葡萄 。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狷,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饴 。又酿以为酒,甘于曲檗,善醉而易醒 。道之固可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耶?他方之果,宁有匹者?”
张骞|秦始皇:张骞从西域带回葡萄种子,朕怎么就吃不到葡萄了?
文章图片

毕竟,曹丕那会,我国宫廷御用的葡萄品种也基本是张骞带回来的了 。
更多文献证明,葡萄在我国是个古生物!
当然,葡萄在我国自西汉之前早有种植的说法,除了前面《诗经》有提到外,另外在《山海经》以及《易经》中都有提及:
《山海经》曰:
“泽如蘡薁、实如蘡薁”
《易经·困卦》曰: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总而言之,不论“蘡薁”还是“葛藟”,其实它无外乎说得都是同一种东西,那便是葡萄了 。确切来说,应该是山葡萄,或者野葡萄 。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他们会觉得,不论《诗经》,《山海经》还是《易经》,以这些文献的题材,都不能当作正史来看,然而,在考古中,却也能对我国自汉代之前就有葡萄种植的说法略作例证,比如:
上世纪90年代,专家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掘出公元前8000年前的野葡萄种子;
本世纪的2001年,在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中,发掘出了来自公元前7000年前的葡萄种子;
另外,在2003年到2005年之间,人们还在浙江省的庄桥坟遗址、卞家山遗址、尖山湾遗址、钱山漾遗址这四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同样发掘出了葡萄种子 。还有,2004年,美联合考古队又在公元前25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了少量葡萄种子 。
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葡萄种子屡屡呈现于人们眼前,这已经可以足够说明:在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我国确实有土生土长的葡萄在种植了 。
张骞|秦始皇:张骞从西域带回葡萄种子,朕怎么就吃不到葡萄了?
文章图片

结合目前可作参考的各种资料文献来看,基本可以断定,我国葡萄种植的历史,并非是自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才有,只不过,张骞是将欧亚口感更好,产量更高,更适合大面积种植,和适宜酿酒的葡萄新品种引入了进来而已,从而逐步替代了我国本土此前一直就有的葡萄品种 。
那现在话说回来,既然葡萄在我国自古就有,那秦始皇到底有没有可能吃过葡萄呢?可以肯定,对于葡萄,秦始皇是绝对有机会吃到的,至于真的有没有吃过,这只能看秦始皇本人的喜好了 。
结语:
有句俗语是这么说的“吃不到葡萄,就别说葡萄酸”,那么,对于秦始皇,我们也不能因为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就绝对说,人家不可能见过葡萄,因此就一定没吃过 。只是,秦始皇时代的葡萄到底是何口味,还真不好说了,酸不酸,也不一定 。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