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乾隆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只猪肘子,为何一出宫门就会被断然扔掉

引言
《啸亭续录》中有一段记载,曰:“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帝常行大祭于坤宁宫…礼毕,上必赐神肉(猪肉为主,其他的有鸡、鸭、鹅等)于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
其大意为,元旦第2天或到仲春和秋朔时节,清朝皇帝就要在坤宁宫(明时为皇后寝宫,清改为祭神场所,侍奉有历代君王排位)举行祭祖仪式,以祈求来年顺利 。礼仪结束后,皇帝都会将“神肉”(主要是猪肉)分给内外诸王、贝勒和众多的参加仪式的大臣 。
乾隆|乾隆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只猪肘子,为何一出宫门就会被断然扔掉
文章图片

《清朝野史大观》有载:“公(纪晓岚)平生不谷食面,米亦如此,好食猪肉,每日十盘,熬茶一壶以解腻耳!”就是说,纪晓岚生平并不怎么喜欢吃面食或米饭,更多的是吃肉,且每日十盘,再配上一壶茶叶来解腻 。
如此特殊的爱好,大臣们在扔肉的时候当然要给他,否则会犯上欺君之罪,轻则被苛扣俸禄和降职,重则被流放 。其实,这只是有趣的故事和传说,大臣们扔肉另有原因 。
被赏赐的猪肉称之为神肉,或又叫做福肉、胙肉等 。《清高宗实录》载:“雍正元年,春正月,帝初次行大祀之典…赐食一脔,另有胙肉 。”其中,“胙肉”就是皇帝特别赏赐给臣下的神肉或福肉 。
这种肉的制作非常特别,即特别强调用白水蒸煮,不添加任何配料,要求肉不能太熟或太生,只能半生半熟 。所以,祭祀完以后,得到的肉是不能生吃的,必须要进行二次加工 。
乾隆|乾隆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只猪肘子,为何一出宫门就会被断然扔掉
文章图片

在一些电视剧中,为表达出想要的画面感和情节,通常会出现大臣吃福肉的画面 。其实,这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忽略了现实的可行性 。当大臣们吃上这样的肉的时候,当然会愁眉苦脸,而不是对皇帝感恩戴德 。
半生半熟的猪肉也能吃?一来是肉的韧性还在,吃起来压根就嚼不动;二来是吃下肚子以后,必然会拉肚子 。所以,皇帝赏赐的福肉虽然是天恩,但如果当场就吃或没有进行第2次加工就消食,那是非常不理智的举动,可能会连续好几天都拉稀 。有如此结果,人们怎么会喜欢?
三、扔掉皇帝赐肉的其他原因
之前就提及,满族信奉萨满族和遵守游牧民族传统,同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
入关以后,虽然朝廷中的重要岗位由满族人来担当,但大臣的数量中,汉族的最多,满族次之 。所以,在文化习俗方面,汉族大臣虽然处于被统治地位,但从小就接受汉文化的教育,自然在某一些方面反对满族的习俗 。
乾隆|乾隆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只猪肘子,为何一出宫门就会被断然扔掉
文章图片

对于汉人来说,给祖先用的祭祀品是相当神圣的 。换句话而言,“祖先吃的东西后人怎么能吃呢?这不是大不敬吗?”所以,当收到皇帝给予的用于祭祀的肉制品的时候,汉族大臣们的心中自然会有一些抵触,甚至感觉到厌恶 。因此,离开皇帝之后就将肉食扔掉,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
这并不是汉族大臣们不给皇帝面子,主要是习俗和信仰上出现偏差导致的结果 。当然,皇帝赏赐的东西是珍贵的,有些汉族大臣由于敬畏而不敢吃,所以才“扔掉” 。至于扔掉的方式,基本上大有不同,但至多至少都会带有一丝敬意的,不可能随手就丢掉,或者是拿去喂狗吃 。
真有人敢这么做,要么就是胆子太大,要么就是不想要命了 。
结语
综合来看,大臣们不喜欢皇帝赐予的神肉,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肉质半生半熟,不可能啃掉;第二是肉中既没有配料,也没有进行特别的加工,吃起来必然会拉肚子,与其如此,倒不如不吃;第三是信仰问题,朝廷中多数官员都是汉族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他们的信仰与满族大有不同,当接受恩赐的时候,内心是抗拒和反对的,毕竟在汉族人看来,吃献给祖先的东西是不吉利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