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重大考古发现!终于破解大禹治水的历史真相!


大禹治水|重大考古发现!终于破解大禹治水的历史真相!
文章图片

在尧舜禹时期,每到夏历的夏四、五、六月份,南北暖湿季风在淮河沿线交汇,形成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大雨、暴雨连续出现,使得淮河沿岸洪水成灾 。以涂山为中心的淮河中游490公里流域,淮河水位差只有16米 。在夏季洪水时节,淮河中游16米的水位落差本就很难让淮河上游来水,顺畅东流,当淮水到达荆涂二山地区,受荆涂二山的阻隔,如果抬高16米水位的话,荆涂二山上游二三百公里流域地区将成为一个大湖,成为十年九涝的洪水地区 。
大禹治水|重大考古发现!终于破解大禹治水的历史真相!
文章图片

因此,《尚书》与《史记》中描述的“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就不是一个神话、传说中的大洪水,而是荆涂二山上游淮河流域的真实情景 。尧舜禹治理荆涂二山淮河流域的洪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
【大禹治水|重大考古发现!终于破解大禹治水的历史真相!】
大禹治水|重大考古发现!终于破解大禹治水的历史真相!
文章图片

淮河流域的洪水,关键的问题就是荆涂二山对淮水向北后东流的阻挡 。在此地形成的“麓高水汇”是根治洪水的关键,可以让淮水顺势向北后东流 。但这个巨大工程在四千多年前,没有铁器的情况下,能够完成吗?大禹开凿荆涂二山之峡,现实吗?
大禹治水|重大考古发现!终于破解大禹治水的历史真相!
文章图片

在中华大地上,4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五六千年前,玉器的加工与使用以及非常普遍,古人精细加工的玉器,让人叹为观止,开凿岩石自有古人独有的方法 。
二千二百多年前,李冰父子治理四川都江堰时,采用“火烧水激”的方法,开凿河道,是一种简单经济的方法 。火烧水激其实就是利用岩石热胀冷缩的原理,用烈火灼烧后在它最烫的时候突然用冷水浇,这会使岩石变得非常脆弱,几乎一碰就碎 。使用“火烧水激”法开石或采矿是我国古代的常用方法,火烧水激法也叫火龙法、火门法,俗称烧火龙或烧火门 。其过程是采矿工首先观察被采矿岩的纹路节理,选取大块矿岩并取位,用三块“牛公石”砌筑一个小火灶,称“火龙灶”,在灶中架柴片燃烧,再用一两块耐火瓦片,用于引导火焰直冲石壁焦点上 。火龙灶燃烧后的火力入石,矿石渐渐开裂发声,随着温度的加高、火力的深入,岩石最后会发出爆竹声,随之石屑纷纷落下 。采矿工据此可以判断出火烧达到的温度与对矿石的影响,待火龙烧到应有程度,矿工骤然向矿岩泼上冷水,暴热的矿岩突然遇冷收缩,产生裂缝 。因矿岩质地纹理与坚硬程度差异,有的烧到几小时经泼水就可开裂,有的则需要水泼后的第二日才慢慢开裂 。开裂后,矿工便可用錾子、锤、铲等工具沿岩石裂缝敲打撬开 。
大禹治水|重大考古发现!终于破解大禹治水的历史真相!
文章图片

在远古时期,开凿岩石的方法有了,大禹带领当地民众开凿荆涂二山疏导淮水可以完成实现吗?
我们从历史记载与荆涂二山的地形地貌,会发现荆涂二山之间,虽然形成了阻挡淮水北流的山谷——断梅谷 。荆涂二山之间虽然连成一体,但山谷并不高,并不大,两山之间的岩石分布并不广,大约有1.5公里的岩石和黄土 。真正耗费大量人力的岩石山基可能远低于1.5公里 。而最为关键的是,这段山谷距离并不是淮水古河道,为古淮水流经的地区 。这就为大禹和先民们从容开凿荆山与涂山之间的淮水河道,提供了干燥方便的施工环境,顺利地实施“火烧水激”的开凿岩石的工作,而不会受正常淮水与水患的影响 。在“荆涂之峡”完全完成后,在淮水的南北两头开通水道,淮水就可以顺利流过“荆涂之峡”后,东流入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