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他是“娃娃博士”,杨振宁挚友,隐姓埋名28年,62岁为科研献身( 二 )


1959年8月 , 苏联单方面终止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 , 撤走全部专家 , 带走了所有的资料 。
在艰苦的岁月里 , 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 , 在没有任何技术支持的前提下 , 一切靠自己 。
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寒 , 邓稼先都带领着团队在飞沙走石的恶劣环境下做核实验 。面对重重困难 , 他无所畏惧 , 勇往直前 。
就是在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艰苦条件下 , 邓稼先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 著名核物理学家 , 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 , 他与自己的团队主持设计了中国的氢弹和原子弹 。
杨振宁|他是“娃娃博士”,杨振宁挚友,隐姓埋名28年,62岁为科研献身
文章图片

邓稼先
1964年10月16日 , 中国的第1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伴随着壮大的原子弹蘑菇云 , 邓稼先和他的团队沸腾了 。
此后 , 邓稼先他们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 , 中国的第1颗氢弹爆炸成功 。这创造了世界上的最快速度 , 此项研究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 , 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 , 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 。
这项中国速度相比美国提前了55个月 , 比法国提前了70个月 , 比苏联提前了43个月 。
中国在原子弹和氢弹方面的研究成果 , 令世界瞩目 , 美国和苏联都争相报道中国在原子弹方面研制的成果 。
在那个年代是大国开展核军备竞赛的年代 , 而原子弹 , 氢弹都是中国人自主研发的 。有了两弹 , 我们也就有了话语权 。
但是邓稼先和20多个大学生组成的团队 , 在研究原子弹氢弹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 , 又有多少人能知道呢?
在荒凉的戈壁滩上 , 他们动手自己建的房子 , 自己建造试验场地 , 自己铺路 , 盖各种实验场所 。
他们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里 , 一起摸索着前进 。那时候由于计算工具落后 , 他们在计算数据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 往往是24小时不停歇 , 3班倒 。
“哎呀 , 一个太阳不够用 。”邓稼先虽然疲劳至极 , 但是加班加点的他 , 依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
杨振宁|他是“娃娃博士”,杨振宁挚友,隐姓埋名28年,62岁为科研献身
文章图片

邓稼先
为了核试验 , 为了祖国的建设 , 邓稼先不怕牺牲 。有一次在地下做核试验 , 一个机器出了问题 。
这样需要人下去检查 , 风险是非常大的 。邓稼先身先士卒 , 不顾众人的劝阻 , 亲自下去解决问题 。故障排除之后 , 大家随便吃饭庆祝一下 , 可是邓稼先刚抿了一口酒就倒下了 。
紧急的抢救进行中 , 当时邓稼先的血压指数为0 。抢救了两天两夜 , 医生才把从邓稼先从死神边上拉了回来 , 结果他睁眼的第1句话就是 , “研究报告出来没有?”
所有在场的人听到这句话都哭了 , 大家一是佩服邓稼先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 二是心疼他太拼了 。
多年的连轴转 , 邓稼先透支着自己的身体健康 。特别是在一次空投试验中 , 氢弹从飞机上下来却没有打开降落伞 , 直接掉在了地上摔碎了 。
万幸的是 , 氢弹没有爆炸 。这是一个危急的事情 , 必须要把氢弹找回来 。
寻找这个目标是一个危险的工作 , 但是如果找不到的话更是一个定时炸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