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项羽无颜过江,其实是个谎话,史料暴露真相:原因其实很简单( 二 )


文章图片
这个小插曲,让原本就处于被动的项羽非常恼羞 。外有被追之困,如丧家之犬,内有被骗之羞,尊严尽数扫地 。更兼已没有八千子弟追随,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自杀借口,可是项羽在此并未自杀,他还在挣扎,为何?说明他虽饱受羞辱困顿,还是抱着希望,还是希望逃走的 。
所以太史公在项羽临终之前说的那些话,充满了文学的修饰,所言的八千子弟之借口,也不过更像是文学的表达,而非真相 。
第三种说法是项羽的个人价值观:可杀不可辱 。
项羽虽历经围困,依然带着二十多个骑兵继续奔逃 。甚至还精心准备了一次突围,仅折两个骑兵 。其实在这时候,项羽还是怀着“欲东渡乌江”之希望,在挣扎、在努力的 。所以,他怎么可能在费尽千辛万苦历尽磨难逃到乌江边的时候,忽然来了一句“我不渡江了”?这不符合情理,也不符合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的记载 。
那么到底是项羽这里出了问题,还是太史公没有说实话?明显是太史公司马迁的笔出了问题,有谊染的倾向 。
司马迁因为欣赏项羽的个人魅力,有谊染也可理解,其实至今喜欢项羽的朋友依然很多,虽然他是一个失败者 。笔者也很喜欢项羽的盖世勇武 。但论及项羽死因,却是一个困难的疑点 。
那么如果项羽不愿渡江而自杀,不是因为八千子弟,是因为什么呢?
史学家给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解释:怕再次被(乌江亭长)欺骗 。
这话从何说起呢?两点:
第一是当时刘邦已经喊出巨额悬赏,抓住项羽任何一部分,都会得到杀敌数千也换不来的爵位和钱财,这一点项羽也很清楚,他知道自己的身价,自然清楚自己的处境,而人在巨大诱惑面前,人性都是极其脆弱的 。相熟的人,已经难以自控,更何况他与乌江亭长并不熟悉,故,项羽担心自己势穷,恐被其骗 。
第二是项羽担心被乌江亭长欺骗这种恐惧为何如此强烈?盖因在之前刚被农夫骗入沼泽 。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岂能不心存防备?
对于当时的项羽而言,失败的是战争,但比失败更可怕的是被欺骗 。战争是大势所趋,失败是天道所致,如项羽所言——“天要亡我 。”而欺骗是自我的,摧毁的是项羽的心理 。项羽是外表勇武、内心敏感的贵族,属于可杀不可辱的那一种人 。所以,战败而死是荣耀,而欺骗被抓是耻辱 。
故,项羽在乌江边是经过思量的,既然如今已经一败涂地,又何必上船被骗以致羞辱而死 。都是死,在羞辱而死和自我了断两者之前,明显后者更有尊严,更符合出身贵族的项羽之价值观 。所以说,项羽不愿渡江,真的不是什么“八千子弟”所致的羞愧心理,实乃是人生绝路之时,在两个死之间进行的一个更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而已 。
可杀不可辱;杀,也得是自杀 。这才是一个贵族、勇士、武人项羽不渡江之根由 。
项羽|项羽无颜过江,其实是个谎话,史料暴露真相:原因其实很简单
文章图片
项羽,自始至终,都是以一个个体而光辉四射的,结束,也必然以一个人的姿态壮烈谢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