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闲话大明后妃,明仁宗之张皇后,张氏以后大明内宫再无人矣( 三 )


宣德后期,张氏基本上已经不怎么过问外朝之事了 。抱抱孙子,“调教”下儿媳妇,倒也算乐享天伦了 。但宣德十年,朱瞻基驾崩,张氏遇到为人父母最痛苦的事情: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一年,张氏已经五十多岁了 。
而上苍似乎并不想让张氏一直清闲下去,把一个年仅九岁的孙子推到了她的面前 。
英宗祖母:有奶奶在孙子别怕
主少国疑,这是大明建国以来第一次遇到的“少主”危机 。
因为皇长子朱祁镇(即明英宗)实在过于年幼,根本无法履行皇帝的职能,故而当时人心不稳,各种流言四起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一个说法是传闻太后要立襄王为帝 。
朱高炽|闲话大明后妃,明仁宗之张皇后,张氏以后大明内宫再无人矣
文章图片

朱祁镇
襄王是朱瞻基的同母胞弟,为人庄重,素有清誉,在宣德四年时便就藩长沙府 。本身也是张氏所出,封建王朝又有“兄终弟及”的先例,是不是觉得襄王继位也很合理?不 。
“兄终弟及”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皇帝无嗣 。朱元璋为什么在朱标死后执意要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如此不喜朱高炽,为何最后还是不得已立其为储?这不是靠皇帝个人喜好就能决定的,因为这涉及选择皇家继承人的程序问题,处理得稍有不慎,子孙后代就可能招来亡国之祸 。
朱棣自己就是造反坐上皇位的,可登基后的他依旧不敢坏了这个规矩 。
朱高炽|闲话大明后妃,明仁宗之张皇后,张氏以后大明内宫再无人矣
文章图片

龙椅
嫡长子继承制一旦被打乱,也就意味着以后皇族所有皇子都有继承大统的可能,这势必会掀起永无休止的朝局纷争 。
我相信,提出要迎立襄王这位外藩入京继位之说的,一定是朝臣,绝不可能是张氏 。朝臣是要把水搅浑了,看看能不能捞到什么鱼 。而张氏这位经历过靖难的老太太,太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 。
于是张氏当机立断,召集重臣,喊来皇长子朱祁镇,告诉所有人,这是帝国的继承人 。张氏的意思很明确:你们所有人都听着,我孙子的皇位我保着,都给我安分点 。
朱高炽|闲话大明后妃,明仁宗之张皇后,张氏以后大明内宫再无人矣
文章图片

明代官员
宣德十年,朱祁镇正式登基为帝,改次年为正统 。张氏从大明第一位皇太后,升级到了太皇太后 。
史书说这个时候因为皇帝年幼,朝臣要求张氏临朝听政,被张氏以不合祖训为由拒绝了 。这是一次朝臣的试探,他们想通过这个方式来问这位太皇太后:您保着您的孙子做皇帝,会不会动我们这些人的蛋糕?
张氏很明确地回复他们:只要你们不闹,皇帝亲政前,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
这是张氏与朝臣达成的协议,双方虽然都是老狐狸,但都有起码的契约精神 。
朱高炽|闲话大明后妃,明仁宗之张皇后,张氏以后大明内宫再无人矣
文章图片

故宫
于是我们看到,正统初年,以杨荣,杨士奇,杨溥为代表的内阁,以胡濙为代表的六部,以张辅为代表的勋贵,再加上太皇太后张氏的宏观把控,所有人保持了同步的频率,维持着帝国的运转,一起为小皇帝朱祁镇保驾护航 。
这段时期,堪称明代君臣和睦的典范,这都归功于张氏的个人威望与灵活的政治手腕 。
正统年间还有一件事,就是张氏教训太监王振 。
有一次张氏拉着上面的五位大臣,在宫里拉家常 。聊完事情以后,把王振喊了过来,当着小皇帝朱祁镇的面数落王振的不是,之后便要杀王振 。直到小皇帝和顾命大臣一同求情,才免了王振的死罪 。
朱高炽|闲话大明后妃,明仁宗之张皇后,张氏以后大明内宫再无人矣
文章图片

明代官员
很多人用这件事情来说张氏善于洞察人心,并说王振以后做人做事低调了很多,在张氏在世的时候都不敢有任何逾越举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