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吴三桂反清时兵力是清廷二倍,占据半壁江山,为何最后失败了?

吴三桂的一生是背叛的一生,背叛了对他给予殷切希望的明朝,背叛了和李自成的协议,背叛了最后的主子清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贰臣 。
关于他的一生充满了各种争议,出于各种各样的立场,人们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我认为我们评价历史,应该就事论事,不应该被主观情绪所主导 。
吴三桂|吴三桂反清时兵力是清廷二倍,占据半壁江山,为何最后失败了?
文章图片

当然,相对来说,北方想要统一南方还是容易点的,在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政权,大部分都是由北向南统一的 。
要是从南方向北方统一,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同样是三国时期的孙权,数次北伐,别说进入中原,连长江北岸不远的合肥都打不下来 。
究其原因,从历史的原因来说,北方开发较早,人口资源丰富,南方人口相对较少;从地理上来说,中国的地形是,北面多平原,而南方多山河,北方骑兵多,南方水军厉害,船可以慢慢造,没有马场是养不出马来 。
吴三桂造反,从云贵高原入湖南,走的其实是一条西高东低的路,从长江上游地区,往下游打,在准备得当的情况下,能够马饮长江水,也不是困难 。
但是要是从湖南,过长江再往北进军,那就不容易了,所以,吴三桂兵锋所指,最多就是长江,其造反的愿景也并非推翻清朝的统治,而是希望划长江而治,通过控制四川、陕西以及整个长江以南的地区,对中原地区进行包围 。
吴三桂|吴三桂反清时兵力是清廷二倍,占据半壁江山,为何最后失败了?
文章图片

吴三桂从康熙十二年造反,历时八年也算是与清廷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相持局面 。
吴三桂作为反清领导者,年事已高,缺乏进取精神
前面已经说到,吴三桂反清与北方形成长达八年的对峙局面,可以说,吴三桂并非没有机会取得胜利,如果在三藩气势强大,而清廷准备不充分的时候,直接向北进军,或许还有获胜的可能 。
然而,吴三桂起兵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此时的他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了,没有了当初的雄心壮志,变得有些昏庸迟钝,对军事上的决策也拿捏不准 。这也是导致他后来败兵的原因之一 。
如果真的了解明末的历史,就会发现吴三桂在军事上是一个很优秀的将领,在松锦战役前期,年仅二十几岁的吴三桂以其高超的战斗技能与清军打一个平手,在此之前,明军野战几乎不敢与清军对战 。
吴三桂也以首功镇辽东,明军在松锦战役结束后几乎主力尽失,唯有吴三桂的军队保存建制,吴三桂也因此成为崇祯所依赖的将领,曾经赐予尚方宝剑,主要负责辽东军事 。
吴三桂|吴三桂反清时兵力是清廷二倍,占据半壁江山,为何最后失败了?
文章图片

在山海关大战中,李自成将农民军精锐部队主力调来攻打吴三桂,吴三桂也是用实力教李自成做了一把人,李自成从山海关大战失利后,几乎一路溃退,吴三桂在邀请清军入关之后,穷追猛打农民军,吴三桂可以说是清朝建立的最大功臣 。
陈道明饰演的《康熙大帝》片尾曲,向上天再借五百年,唱起来是相当霸气,其实,别说五百年,吴三桂要是再年轻个十岁,反清可能不是以长江为分界线,而是以秦岭淮河;要是吴三桂年轻个二十岁,还真就是当年划黄河而治的想法;吴三桂要是年轻个三十年,正好三十多岁,那就是跟清军死磕到底 。
人在不同的年龄时期,所考虑的事情不一样,六十多岁的吴三桂,其实内心真实所想,不过是自保云贵之地,是康熙削藩,逼着吴三桂造反,结果吴三桂这一反就打到了长江,充分说明了,老骥伏枥,也不容小窥啊!
三藩看似强大,实际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吴三桂反清,说到底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伙同三藩,在叛乱初期大家四处响应,表面轰轰烈烈,实质上三藩内部各个心怀鬼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