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林徽因与陆小曼迥异结局背后,是富养所致?不,是因这一基本框架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建筑专家林徽因的一生因器官衰竭画上了人生句点 。这个句点是苍凉的,这不仅因为她死时年仅51岁,还因为她在死前曾饱受病痛的折磨,且死时身边无一人陪伴 。
但林徽因的苍凉落幕却并不影响她被世人艳羡,毕竟,在此前半个世纪里,她曾有过无比完美的绽放,这绽放甚至还延续到了她死后 。
生,她是世家子弟;长,她是清丽姿容;嫁,她是书香世家;学,她是欧美顶级学府;业,她是国内最高学府……
关键,在她有限的一生里,她曾一直被顶级优质男环绕:诗人徐志摩为他离婚;哲学家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大文学家胡适、沈从文是他会客厅常客……
死后,她的丈夫、清华建筑大师梁思成为他痛苦欲绝,他还忍着伤痛亲自为她设计了大理石陵墓 。今天,这个精巧独具匠心的陵墓,几乎成了八宝山革命公墓景点一般的存在 。
陆小曼|林徽因与陆小曼迥异结局背后,是富养所致?不,是因这一基本框架
文章图片

陆小曼守寡后彻底失去了靠山,按道理,她应该去自谋生路 。可她毕竟没有如林徽因那般的基本框架,她的框架里,女人靠男人活命是理所当然 。
于是,陆小曼第一时间找到胡适,要他去跟徐志摩父亲谈她的赡养相关 。因为胡适的面子够大,陆小曼得到了每月300元的赡养费 。
可300块,对于支撑陆小曼的生活来说显然太难,于是,她和以前与徐志摩在一起时一样,开始接受其医生、徐志摩好友翁瑞午的接济 。后来,徐志摩父亲徐申如撞破两人的好事拒绝再出赡养费,她一怒之下干脆与翁瑞午同居,这一住就是30年 。
这30年里,翁瑞午一直未离婚,陆小曼似乎也没有要他离婚娶自己的意思 。这30年里,陆小曼的日子一直是寄生虫般 。
这样的日子舒服吗?显然不舒服,但陆小曼却一直未曾改变,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那句话:她的观念里,女人是要靠男人的宠过活,才是高级的 。所以,她从来想不到依靠自己已有才华拼事业这条路 。
直到翁瑞午破产又有了新欢,晚年陆小曼才不得已去做了个文史馆员,领一个月30元的基本工资 。
与最后一个男人翁瑞午彻底决裂,到底是陆小曼的幸还是不幸,我以为:这是大幸 。至少,她终于开始靠自己了,自食其力比什么都珍贵 。
但陆小曼晚年时的自食其力,究竟是自己迫不得已还是有所悟而为之,已经不得而知了 。只知道,即便后来她开始自食其力,也丝毫未再做出什么成就,充其量只是养活自己罢了 。
相比到晚年才走出来的陆小曼,一直有事业牵绊的林徽因则几乎一直在路上 。
抗战时,已经染上肺结核的林徽因虽饱受病痛之苦,却依旧不肯放弃她的建筑事业 。
陆小曼|林徽因与陆小曼迥异结局背后,是富养所致?不,是因这一基本框架
文章图片

同样是病重,陆小曼呻吟不断,一犯病就躺着不动;可在病中的林徽因则在颠沛到昆明时,每天为了应付高价房租外出教书维持生计 。
当时的林徽因,一星期来往四次走将近十公里的路,去云南大学教六点钟的补习英文,只为取得那能维持他们生计的四十元法币的报酬 。
“七七事变”爆发后,林徽因的病情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可面对一家人的安危,本不能颠簸的她毅然决定舍弃治疗跟着家人逃亡 。当时,她还这样安慰家人:
“医生的警告白警告,我的寿命是由天的了 。”
与林徽因一起共事的人都曾对她的坚强和肯吃苦表达过感慨,一位梁、林共同好友曾评价说:
“梁公总是身先士卒,吃苦耐劳,什么地方有危险,他总是自己先上去 。这种勇敢精神已经感人至深,更可贵的是林先生,看上去那么弱不禁风的女子,但是爬梁上柱,凡是男子能爬上去的地方,她就准能上得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