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镇|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自小就接受的常识教育,但是,为了搞清楚这五千年的源头,却着实让历史学者们费了一番功夫 。
所谓“五千年”指的是文明史,也就是人类发展脱离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进入了明确有国家组织的社会形态 。国际上曾有一种“文明三要素”的说法,即把城市、青铜器和文字的出现作为判定文明起源的基本标准 。
良渚镇|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
文章图片

质疑者认为,良渚文化所呈现出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特征与华夏文明存在较大差异,与此后以青铜为特征的夏文化不存在传承关系 。
而在距今4300年良渚文化衰亡后,同一区域先后继之而起的钱山漾文化(距今4200—4000年)、广富林文化(距今4300—4000年)或马桥文化(距今3900—3200年)与良渚文化面貌差异较大,现有的考古证据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广富林文化来源主体是北方的龙山文化,而非良渚文化 。
如此看来,良渚文化在横空出世后又凭空消亡,他与北方的华夏文明和东南地区的后继文明都缺乏明显的传承性 。所以,良渚有没有参与华夏文明的形成,能否代表中华文明去实证5000年文明史被质疑者打上了问号 。
良渚镇|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
文章图片

而一众网友则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良渚文明的族属上 。
【良渚镇|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古良渚人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良渚文化先民Y染色体SNP单倍型以O1—M119、M95为主(现代汉族的主体是O3型),身高中等,颧骨不突出,与同时代北方人群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与现代北方汉族比率为9.8%,与现代南方汉族比率为17.3% 。
更有人根据复旦大学公布的良渚人体质人类学报告,认为良渚先民属于东南亚甚至太平洋赤道人种,并不是“中国人” 。良渚的族属问题也引发了网友的骂战,“地域黑”、“华夷争”、“认错祖宗”言论甚嚣尘上 。
良渚镇|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
文章图片

但我们忽略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自古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国家,而是多元一体的混合结构,其发展过程是个别中间地区先走向文明,然后同外围文化交流融合,带动其他地区逐步走向文明 。而当中间文明出现塌陷后,受其辐射影响的外围文化会变成新的中间文明,并反哺塌陷文明 。
以良渚为例 。良渚文化兴盛的公元前3000年,华夏的中原大地相对沉寂,除了在河南发现的被称之为“河洛古国”的双槐树遗址外,中原地区并没有与良渚同等闪耀的中大型遗址 。
良渚镇|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
文章图片

然而,当良渚文明在公元前2300年走向衰落时,中原崛起了 。以陶寺、石峁、二里头(早期)为代表的龙山—夏文化大型遗址,都呈现出贫富分化和冶金术,战争频繁,并且衍生出具有独创性的礼仪制度 。
考古证实,良渚文化玉器对龙山时代的诸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辐射范围达大半个中国,而玉文化在此后成为了华夏文明的典型标志 。此后,夏商时代的漆器也呈现出明显的继承自良渚文化的特征 。
良渚镇|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
文章图片

此后,与夏商同期的上海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虽然与良渚文化差距较大,但却有着强烈的北方二里头因素,这正是上文提到的“反哺塌陷文明” 。
事实上,遗传基因研究也显示,即使是在今天,O1—M119单倍型族群依然活跃于东南地区,成为汉族的一部分,浙江汉族O1—M119高达26%就是明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