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陈平暗中与张良较劲了一辈子,死前才发现,小聪明终究不敌大智慧( 三 )


2、张良对事不对人
张良有没有像陈平一样对人心的精准把握的能力?有!而且毫不逊色 。无论是邀请项伯鸿门宴为刘邦说项 , 还是韩信要求自立为齐王时 , 及时阻止刘邦掀桌子 。这些举动都透露出张良的人情练达 。最能体现张良对人心的把握的 , 要数早期刘邦入关中一战 。
当时刘邦是第一个攻到关中的 , 但函谷关雄伟不可下 。刘邦转战武关 。随后在峣关被守军挡住了 。张良献策说:秦兵实力还是很强 。我听说守将是屠夫的儿子 。做生意出身的都能够用金钱收买 。您让人虚张声势 , 作为疑兵;同时派郦食其拿重金收买守将 。守将看到我们实力强劲 , 出手大方 , 肯定就范 。
果然 , 秦将答应反叛秦国 , 想和刘邦一起攻打咸阳 。张良再一次阻止刘邦:这只是守将没节操投降 , 秦兵卒老家都是关中的 , 不会跟从 。双方肯定会起矛盾相互争斗 。我们趁机攻打就行 。果然秦军内乱 , 汉军最后大破秦军 。
张良|陈平暗中与张良较劲了一辈子,死前才发现,小聪明终究不敌大智慧
文章图片

从秦将到秦兵 , 所有人的心态都把握的妙到毫巅 。而刘邦偏偏可以从谏如流 。两人配合 , 才能如庖丁解牛一般瓦解秦军 。
但张良虽然对人心精准把握 , 却不以此为能 。他整体用计风格 , 尤其是后期 , 更多的是从事情的角度出发 , 而不针对具体的人 。同时 , 更多的是从大局出发 , 不为个人私心 。
在关键的汉朝定都一事上 , 刘敬主张定都关中 。而所有大臣都是六国旧人 , 都劝定都洛阳 。洛阳四周险固 。只有张良 , 力排众议 , 指出了洛阳最大的问题——周围只有数百里的战略纵深 。而汉中四塞之地 , 沃野千里 , 兼有巴蜀为辅助 , 地理上得天独厚 。可以东制诸侯 。
张良|陈平暗中与张良较劲了一辈子,死前才发现,小聪明终究不敌大智慧
文章图片

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 。”上疑之 。左右大臣皆山东人 , 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 , 西有殽黾 , 倍河 , 向伊雒 , 其固亦足恃 。”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 , 其中小 , 不过数百里 , 田地薄 , 四面受敌 , 此非用武之国也 。夫关中左殽函 , 右陇蜀 , 沃野千里 , 南有巴蜀之饶 , 北有胡苑之利 , 阻三面而守 , 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诸侯安定 , 河渭漕輓天下 , 西给京师;诸侯有变 , 顺流而下 , 足以委输 。此所谓金城千里 , 天府之国也 , 刘敬说是也 。”於是高帝即日驾 , 西都关中 。
这一席话 , 古文我一字不易呈现给大家 , 大家可以领略留侯张良顶级战略家当年风采 。这番话一举确立了西汉两百多年的江山社稷 。无论是后来的汉景帝平灭七国之乱 , 还是汉武帝凭借长安 , 西取河西走廊 。都是借助了长安乃至关中的地理优势 。可以说 , 一席话价值千金 。而他并不因同僚们都反对而闭口不说 , 显示出对刘邦的忠诚和大汉重要事务的影响力 。
两相比较 , 陈平更注重人心 , 他是不会干这种只对君王、社稷有利而要得罪所有同僚的事的 。
四、天下一统 , 张良陈平地位逐渐逆转
1、论功行赏 , 二人反应不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