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43天歼敌2.5万余人,自身伤亡不到一半,上甘岭战役为何能赢

新中国初立未到一年,战士们征尘尚没洗尽,鸭绿江边又传来了枪声阵阵 。
1950年6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大军压境,朝鲜随时有覆灭的危险 。以当时的敌对状态和军力对比,如果“联合国军”控制朝鲜后,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界几乎是指日可待,为消除这种威胁,10月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 。
抗美援朝战争正式开启后,发生了大小战役无数,但最令人难以忘怀且载入史册的还属上甘岭战役,这是志愿军坚守防御战略方针,创造并依托坑道战胜强敌的光辉范例 。
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志愿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美国被迫重返谈判桌,朝鲜战争停战进程被极大缩短 。在长达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歼敌2.5万余人,而自身伤亡不到一半,赢得是干净利落 。
谈到上甘岭战役为什么能赢?战役的前线指挥、15军军长秦基伟在回忆录中认为,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上级的支持和充足的后勤保障,我们要什么,上级给什么,哪有不赢的道理 。
上甘岭战役|43天歼敌2.5万余人,自身伤亡不到一半,上甘岭战役为何能赢
文章图片

彭德怀
当时两个高地正面守军是45师135团9连、1连和8连的 1个排,守卫着仅有3.7平方公里的表面阵地,但在阵地下面,我军却筑有数十条坑道 。战至16时,我军各部弹尽力竭 。一天时间内,他们共发射子弹近40万发,投掷手榴弹、手雷近万枚,每个班仅剩二三人,只好启用后续部队投入战斗 。
战至10月18日,我45师已投入21个连,每连所剩最多不足30人,伤亡过大被迫退入坑道,表面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 。19日夜间,45师集中所有部队、火炮、火箭炮等力量,发起大规模夜袭 。
597.9 高地九号阵地上,如电影《上甘岭》再现那样,美军在阵地顶部巨石下修成一个地堡,绝对易守难攻 。
19岁苗族战士龙世昌拎起爆破筒冲上去,途中左腿被炮弹齐膝炸断,他咬牙把被地堡内敌人推出的爆破筒再杵进去,然后用胸膛顶住,在爆炸的硝烟中与敌人同归于尽 。零号阵地上,七处负伤的黄继光爬到最后一个地堡前,也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眼 。
上甘岭战役|43天歼敌2.5万余人,自身伤亡不到一半,上甘岭战役为何能赢
文章图片

龙世昌
飞机大炮与坑道“长城”的血腥“辩论”
战至10月20日,形成志愿军主要在坑道内,“联合国军”在大部分表面阵地的对峙局面,战斗已进行7天7夜,作战时间、部队投入和人员伤亡都大大超出范佛里特的预计 。
20日天亮后,发狠的美军出动30架B-26进行地毯式轰炸,同时投掷燃烧弹,随即出动地面部队向上甘岭发起波浪冲击 。
在击退敌人40余次成建制冲锋后,弹药耗尽且伤亡过大的志愿军,只得放弃表面阵地,退守坑道 。占领表面阵地的“联合国军”,针对坑道内的志愿军战士,用轰炸爆破、土石堵塞、施放毒剂、断绝水源等一系列毒辣手段,妄图消灭他们,但在英勇的志愿军面前却毫无作用 。
面对“联合国军”的连续进攻,志愿军第 3兵团首长为加强一线作战的兵力,命令第12军第31师归第15军指挥参加战斗,第34师也做好参战准备 。
上甘岭战役|43天歼敌2.5万余人,自身伤亡不到一半,上甘岭战役为何能赢
文章图片

志愿军
从21日至29日,志愿军共歼敌4700余人,有效遏止“联合国军”的扩张,为实施决定性反击创造了条件 。上甘岭战役是我军持久防御方针的胜利,坑道工事居功至伟,之所以能发挥出如此巨大作用,主要原因是:
首先,能够有效保存有生力量,削弱敌人火力优势 。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由于当时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巨大,志愿军在防御中面临诸多困难,因而阵地战成为志愿军的主要作战形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