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明17位皇帝,谁该为明朝灭亡负责?毛主席评价:我看明史最生气
上不正,下参差 。——杨泉《物理论》
民间有句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以前是指房屋结构必须严整,否则会影响美观整齐,更容易产生坍塌事故,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
后来随着建筑材料的发展,现在多用来引申其他意思,通常用来比喻那些起主要作用的人,如领导和长辈做事违背法律和道德准则,其余的人就会跟着他们做同样的行为 。
其实这句话可以涵盖的范围非常之广,也可以用来讨论封建政治制度的问题,比如明朝因何而亡?或许从内部因素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和教训 。
文章图片
而万历的这种懒散做法,其最后的结果就是“上行下效”,不理政务,吃空饷,互相包庇的地方官员开始逐渐增多 。
为民为国操劳的正直官员越来越少,几乎所有的经济财政负担都丢给了天下苍生,同时也意味着贪腐堕落的现象不断滋生 。
大明王朝由强盛转入衰落的关键时期,其实就在万历年间,而这个明朝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的皇帝,不但消极治国,也积攒了所有的社会阶级矛盾,主要表现在派遣大量宦官作为税矿监使,去全国各地横征税收,导致地方官员和农民都怨气冲天 。
自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以后,内阁制度一定意义上成为了朝廷的最高行政机构,但都是虚职,并无发号施令,任免官吏的权限 。
文章图片
他们同列枢要,都是皇帝的顾问,充当出谋划策提供意见的角色,常常会基于不同的利益和观点,容易引起矛盾冲突,一旦皇帝不理政务,互相明争暗斗的情况就更加突出 。
万历初期,尚有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其人刚正不阿,整顿吏治还颇有成效,但自他去世之后,内阁成员们为争夺权势,不惜互相倾轧,勾结台谏,并且愈演愈烈,所以说明朝之亡,亡在万历 。
由于皇上懒理政事,通常都由内阁学士票拟,再由太监递上,不知不觉间,太监的作用也随之变大,甚至后来,宦官的权力直接超越了内阁,比如在世宗时,严嵩就操弄政权长达二十余年,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在明代中后期的政治制度里 。
到了武宗时,刘瑾也是日益嚣张,常常趁皇上嬉戏正浓的时候,说朝中政事,皇上当然不高兴了,斥责他破坏气氛,赶快走开 。
文章图片
这下正中刘瑾的本意,这个不学无术的太监就有了代皇上批答的权力,每次有奏折都如法炮制,所以大家也别无它法,只能开始纷纷讨好宦官 。
三、党祸之争和民生凋敝
有些新晋的明代朝廷官员,虽然任职数年,都不曾见过君王一面,这说起来有些荒诞,但却是事实 。
因此,太监的权力到了明朝中后期越来越大,不但可以征收矿税,管理上供、采造等相关的财务措施,甚至可以私设法庭,不经政府司法机关,处分朝臣官员,迫害忠臣 。
为了升迁,大家开始巴结宦官,极尽谄媚之能事,贪腐贿赂之社会风气慢慢形成,不但位高权重之人要贿赂,州县小吏也同样如此,需要用钱财开路买位升官,这样堕落的制度一旦根深蒂固,到了崇祯时期,已经是病入盲膏,积重难返了 。
文章图片
明代的吏部是选举人才的地方,想要进去无非几种办法,就是荐举、考科举,铨选等,为了拉拢人才,为己所用,地方豪绅不惜巨资贿赂朝廷重臣,或者是自己物色有才学之人,推荐到朝中为官,形成地方保护势力集团 。
大家怀着各自不同目的,于是开始各抒己见,发表议论对国事胡搅一通,空谈叫嚣罢了,其实都是因为帝王怠惰专横一手造成的 。
推荐阅读
- 雷锋网|快手回应“雷锋网”文章《快手的大明王朝1566》:报道严重失实,将启动法律程序
- 明朝|在古代,截杀外地来的新官,然后冒充对方的可能性大吗?
- 明朝|明朝十六帝,没有一帝不奇葩:都在这儿了,值得收藏
- 明朝|明朝最奢华的皇室墓地,藏有五千多件珠宝,墓门敞开,却从未被盗
- 皇太极|明朝曾与皇太极和谈,双方筹码十分接近,崇祯帝为何坚决不同意?
- 郑和下西洋|印度洋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经翻译后,世人才知郑和下西洋真实原因
- 俸禄|明朝俸禄低到令人发指,为何还人人想当官?只要陋规还在都能发财
- 汤和|明朝唯一善终的开国功臣汤和,在其死后,为何爵位被彻底剥夺了?
- 明朝|有人说明朝领土4800多万,是真的吗
- 万贞儿|明朝贵妃万贞儿,大皇帝17岁依然受到专宠,与明宪宗同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