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下等人聊是非,中等人谈问题,上等人论格局( 二 )


秦始皇出巡时,车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 。彭城的项羽在围观的人群中说:“彼可取而代之” 。沛县的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是” 。从这两句话中,体现的不只是他们个性上的差别,还有他们格局上的高下之分 。
王安石|下等人聊是非,中等人谈问题,上等人论格局
文章图片

项羽世代为楚国贵族,祖父项燕是楚国抗秦的大将,为秦军所杀 。楚为秦所灭后,项羽与叔父项梁流落楚地 。此时的项羽见到秦始皇,亡国灭祖之恨便涌上心头 。“彼可取而代之”,项羽的最高理想是灭秦,恢复楚国的辉煌,楚就是项羽的格局 。
刘邦世代平民,对亡楚的大秦,刘邦没有项羽那么刻骨的仇恨 。刘邦只是觉得男子汉大丈夫不应该庸庸碌碌,应该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应该像秦始皇那样威风八面 。
正因为如此,刘邦不敢想做楚王,有项羽这个楚国贵族在也轮不到他做楚王,他要做的就是做秦始皇 。由此看来,项羽的格局是楚,而刘邦的格局为天下 。
四年的楚汉相争,项羽在历次的战役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则是屡战屡败 。但是,项羽每次的战役胜利都会导致力量的一次削弱,而刘邦的每次战役失败后力量又会有进一步的积聚,几次战役都是以刘邦的几乎全军覆灭而告结束,而每次刘邦又都能东山再起 。
项羽的眼光只是眼前的战役胜败,而刘邦心目中总是战争的全局,他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或一战的成败 。
王安石|下等人聊是非,中等人谈问题,上等人论格局
文章图片

到垓下一战,每战必胜的项羽自刎乌江,常使英雄泪沾襟,屡战屡败的刘邦则是举杯相庆,纵论得失 。
所以,格局决定结局,格局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 。
这就是中国社会的三等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三等人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大千世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看懂自己,认清自己的局限,不断提升做人的格局,才是阶层逆袭的最好途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