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刀|从戚家刀到苗刀,中国古代标准的长刀究竟长什么样?

中国长刀的发展历史悠久,苗刀、戚家长、辛酉刀法的来历在现在看来,更是众说纷纭,那么现在的苗刀和戚家刀有什么关系呢?那日本刀与中国的长刀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明朝刀剑发展的第二全盛时代,倭刀与中国的长刀关系是怎么样的呢?皇甫江老师《中国刀剑》一书中,明朝刀剑中长刀一文有着详细的介绍,充分的利用历史知识、教研等不同的方面讲太空了明代中国长代的发展与倭刀的关系 。
苗刀|从戚家刀到苗刀,中国古代标准的长刀究竟长什么样?
文章图片

由于史籍记载详细,各类长刀的形制比较清楚,无论是《武备志》记载的超过200厘米的长刀,还是周纬先生《中国兵器史稿》中长度在165厘米的御林军型大刀,均为长柄双手刀 。其外形、长度、外装及佩带方式均异于唐宋之环首直刀,更近于倭刀风格 。
明中、晚期仿倭造御林军大刀
此刀之形制、长度均符合日本进贡明皇室之御林军大刀,品相完美 。刀形类似倭长刀,但刀身平整无脊,异于倭刀之镐造 。刀体为中国式的嵌钢结构,完全不同倭刀之包钢结构 。其折叠锻造精良,锻纹细密呈流水状,刀口夹钢线明显 。刀茎与刀首铆接,亦区别倭刀之目钉固定法 。柄上装具均为铁质,椭圆形折沿刀谭 。刀柄缠红色织物,原装完整 。
部分古兵器研究者认为明代刀剑不及日本,以单一器物的精致程度对比的确如此,但更多的原因是倭双手长刀针对明单手短刀在长度和力道方面的优势 。但明代军事家首先研究倭刀之使用特点,以特殊兵器和战法克之,同时还积极吸收日本刀和日本刀法长处,制造和装备仿倭刀以改变不利局面并应用在更多方面,可谓"师夷之长而制夷"军事策略的成功典范 。明式仿倭刀的制造和使用成为明代刀剑史的一个最重要特点,也是中国刀剑史上重要的一笔 。
苗刀|从戚家刀到苗刀,中国古代标准的长刀究竟长什么样?
文章图片

短刀
《武备志》的介绍很简单∶"短刀,与手刀略同,可适用于马上 。"观察插图,应该为四瓣形刀谭 。
苗刀|从戚家刀到苗刀,中国古代标准的长刀究竟长什么样?
文章图片

明中、晚期骑兵用短刀此刀全长73厘米,刃长59厘米,柄长14厘米 。锻打纹清晰,夹刃明显,刃体弧度较大,入手感灵巧 。据此推测此刀可能为马上所用,非将士主战兵器,而是与马上长兵搭配使用的随身佩刀,其防身作用大于作战功能 。
日本输入之倭刀
宋代以后,日本刀因质地精良,已经开始向中国输入,至明代达到鼎盛 。据周纬《中国兵器史稿》转述,英国人薛理、日本人稻田合著《刀剑与鲛》中记载,仅日本足利王室各朝进献给明皇室的刀,就超过1200把 。其中,除部分为皇室收藏和赏赐给文武大臣外,则很可能为明廷的"御林军"执用,其中尚有部分存世 。
苗刀|从戚家刀到苗刀,中国古代标准的长刀究竟长什么样?
文章图片

明中、晚期日本造御林军大刀
此刀形制、长度均与日本进贡明皇室之御林军大刀类似,保存完整 。刀系典型倭制长刀,镐造,脊线明显,包钢结构,隐约可见烧刃 。装具均为铁质,椭圆形折沿刀谭 。刀柄缠红色织物,原装完整 。除进贡外,日本商人以勘合贸易形势输入中国的日本刀剑数量巨大 。据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之明、清篇第二章《足利幕府与明朝的交通贸易》统计,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日明之间缔结贸易条约,日商开始以"勘合"的形式向明朝输出刀剑 。仅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至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期间,日本商人与明朝政府通过正规渠道进行了11次的"勘合",藉此输入明朝的刀剑,就应该不少于20万把 。另外通过走私渠道从福建、澳门等地输入的日本刀剑更是无法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刀剑并非全部是正宗的日本式,部分为迎合明朝刀剑之形制在长度、外装、配饰上应该有所改动,而且其质量恐怕也良莠不齐,并非全部是精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