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於期|樊於期,荆轲刺秦的三号人物,为什么他的人头能让嬴政如此欢喜?

当年荆轲刺秦王,主要人物不仅仅荆轲、秦舞阳二人,还有个重要人物是樊於【wū】期【jī】,这个名字经常被读成樊于七,虽然他参与的只是以身体的一部分,人头装在盒子里跟着荆轲去了咸阳 。
樊於期就是这么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付出如此之大的牺牲就是为了让荆轲刺秦成功率提高那么一两分,和荆轲手中匕首上涂毒药性质差不多,若非没有风萧萧易水寒的荆轲名扬千古,樊於期也会被后人遗忘 。
包括在《史记》、《资治通鉴》等正史当中,樊於期都只在这里出场了一次,太子丹找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为了有个敲门砖,就找到樊於期要来了人头 。电影《英雄》虽然是虚构的,但确实秦王包括之后的始皇帝一般人近不得身,李连杰扮演的刺客无名用了三个人的兵器、立下三件大功才靠近秦始皇十步之内,樊於期的人头也起到同样作用 。
樊於期|樊於期,荆轲刺秦的三号人物,为什么他的人头能让嬴政如此欢喜?
文章图片

【樊於期|樊於期,荆轲刺秦的三号人物,为什么他的人头能让嬴政如此欢喜?】现代史学家杨宽先生的《战国史》中有分析,樊於期就是刚才提到的桓齮,两个名字的读音略微有些接近 。
根据正史记载,桓齮在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因战败担心受到处罚而逃到了燕国,随后第二年太子丹也结束了人质生涯回到了燕国,时间上对的上 。
《资治通鉴》中记载那一年“秦师败绩,桓齮奔还”,意思是桓齮打了败仗逃回咸阳 。杨宽先生认为这一句是文字错误,证据是清代史学家黄式三著作中提到应该没有“还”字,这样两句话的含义完全相反,桓齮打败仗之后不是奔回了咸阳,而是奔到了其他地方,也就是燕国,并变成了樊於期 。
这个分析有想象力但并不完美,首先,桓齮打败仗未必会被嬴政处死,与其抛弃家族以及自己的未来逃走,还不如回咸阳接受处罚,无非是耽误一些个人的发展时间,没必要背叛祖国付出巨大代价从头开始;第二,解释不了嬴政为什么对樊於期的人头如此看重,都是为了公事儿,大家都公事公办好了,没必要上升到私人恩怨的地步;第三,樊於期更是没必要献上人头,因为他逃了秦王才杀他全家,仇恨的根源是樊於期本人的错误,叛逃到燕国十多年了,樊於期应该能想明白这一点,真正要做的事情是多娶媳妇多生孩子重新创建个大家族 。
樊於期|樊於期,荆轲刺秦的三号人物,为什么他的人头能让嬴政如此欢喜?
文章图片

总之,无论之前樊於期做了什么,都是蹭上了荆轲刺秦的热度才让后人知道这个名字,否则无论是举兵反叛还是叛国投敌历史上都有大把人在,以后这种人也不会绝种,不值得在史书上长篇累牍的记载 。
包括樊於期献出自己的人头,这种事情只能带着怀疑态度去理解,说不定荆轲去找樊於期时,刺客出身的荆轲二话不说就一刀捅死了樊於期,或者外面已经被太子丹的武士包围,主动是死,被动一样是死 。甚至可能是本来是被动死掉,却被描写成主动献出生命,大家都是成年人,不要高估政治家的人性 。
至于有人把樊於期鼓吹成了反抗暴秦宁可牺牲性命的仁人志士,这种说法非常没意思 。按以上两种说法,樊於期反叛时乃至荆轲刺秦时,嬴政还只是秦王,而非已经有过“焚书坑儒”劣迹的始皇帝,更别说焚书坑儒本来就是给秦始皇抹黑的假历史 。
按他们的鼓吹,樊於期付出的牺牲,是要秦始皇为即将做出的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奠定中国雏形、利于千秋万代、并被部分别有用心之人描述成暴政的行为提前负责 。
这句话有些长,换句话说,大一统是现代中国存在的基础,否定大一统就要先要否定秦始皇,否定秦始皇就要给他扣屎盆子,所以秦始皇就成了暴君 。同时,否定秦始皇就要让他的敌人成为英雄,无论太子丹、荆轲还是樊於期,在史书上都是伟光正的正面形象,一个长久谋划、仁慈睿智,一个舍生取义、奋不顾身,最后一个又是不惜性命、只为一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