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导言:战国纷乱之际,没有一把剑来防身怎么能行?但这剑怎么随身携带却是一个麻烦,而剑璏这个小东西的出现,便专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来,它可以将剑牢固的系在腰间,但有时候系的太牢,也是个问题,如果秦王嬴政没有顺利拔出长剑,恐怕历史也要因之而改写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总之,当剑璏和剑鞘合二为一之后,再用腰带穿过剑璏中间的长方孔就行了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如此一来,剑身紧贴着腰侧,剑璏则向外示人 。也正因为剑璏是朝外的,所以在其表面才有各种装饰的可能性,用以昭示贵族的礼仪等级和审美情趣 。比如云纹、兽面纹、螭虎纹、谷纹、勾云纹、乳钉纹等等,就材质而言,从考古出土的实物来看,剑璏有玉也有铜制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相较而言,玉质的剑具会更加华贵,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玉璏的加入(春秋晚期后段才出现玉璏和玉摽),“玉具剑”四件套才能一家人整整齐齐(一剑而四玉具齐备的标本最早在汉代)、从而让佩剑的贵族们威风凛凛 。
《说苑·反质篇》:“经候往过魏太子,左带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
孙机先生总结了剑璏的四种类型,让我们对于剑璏的形制有了极为清晰的认识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这张图看起来比较麻烦,让人头大,但其实有一个小窍门,只要你定睛细看就能立马Get 。
即只需要把关注点放在剑璏伸出去的那部分就行了,可以把它想成是屋檐 。
如此一来,一型没有檐、二型一侧有檐、三型两侧有檐、四型不仅两侧有檐,还有点内卷和回勾的倾向 。你看,这不就安排的明明白白了吗?
在知道了剑璏怎么用、长啥样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回到《大秦赋》里去玩“找茬”了 。
二、剑璏用错啦
第一处,是吕不韦在赵国邯郸城门时,遭遇了城门令的拦截,他灵机一动以退为进,拔了城门令的剑作势便要自刎,此时镜头给了城门令腰间的剑璏一个特写,这也是最能暴露问题的关键所在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可以看到,城门令的剑璏下部是有开口的,也就是说当他佩剑的时候,此时的剑璏就像个铜卡子一样卡在了腰带上,这样一来,从腰带上取剑倒是相当方便了,但这却并非是剑璏的正确用法,因为璏式佩剑法最大的优点,正在于可以将武器牢牢地佩在腰侧,不易脱落或者移位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同样的场景,还出现在嬴异人坐在逃亡的马车里,以及吕不韦、郑货和嬴异人三人得到吕不韦门客接应的时候 。从这三处剑璏表现出来的细节看,这个铜卡没有一卡到底,而只是卡了半截,说明上部还有方孔,用来将剑璏和剑鞘捆绑结合,只是用了下部璏檐的部分来卡在腰带上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剧组这样的错误,很有可能是参照了曾经犯错的前辈而来的,一位是霍麦,一位做郭宝钧 。我们先看一下两人对于剑璏使用方式的设想,霍麦认为璏孔就只是用于将剑璏捆缚在剑鞘上,而下面的璏檐和剑鞘之间的缝隙,才是剑带应该穿过的地方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