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仪|张作霖、张学良第一次面见溥仪:一位跪下喊皇上,一位劝他脱龙袍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老蒋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兵谏,史称西安事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爱新觉罗·溥仪|张作霖、张学良第一次面见溥仪:一位跪下喊皇上,一位劝他脱龙袍
文章图片

随着手下军队势力的发展,张作霖野心剧增,想同溥仪合作,壮大名声 。而溥仪生活穷困,急需物资救助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互惠互利 。1925年,他们在天津第一次秘密见面时,张作霖更是像模像样地跪下给溥仪磕了个头,大呼皇上安好 。可见张作霖此人为人处世之圆滑 。
相比之下,他的儿子张学良就耿直了许多 。虽然这位将军在历史上也是个颇受争议的存在,但在面对溥仪时却是难得的“善良之心” 。1926年,这二人于天津一家餐馆偶遇 。然而,面对还以“皇帝”之名行走在世间的溥仪,张学良却并没有行礼 。相反,他做出了与父亲不一样的举动:劝傀儡皇帝脱龙袍,并向溥仪解释,如果不早点改掉皇帝威风,早晚会掉脑袋 。
爱新觉罗·溥仪|张作霖、张学良第一次面见溥仪:一位跪下喊皇上,一位劝他脱龙袍
文章图片

话虽不好听,但却是实打实的道理 。溥仪一听,也若有所思地改掉了自己的某些习惯 。严格来讲,父子俩之所以在某些事情上持有各自的观点,是因为其受到的教育和人生经历有所不同 。就拿两人对待溥仪的态度来讲,张作霖“毕恭毕敬”、“油嘴滑舌”,是因为他前半生都在摸爬滚打中度过,深谙人际交往的原则 。
于他而言,考虑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已经是融入骨血的东西,与人交往,也不过是互惠互利 。而他的儿子张学良却在出生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无论是中式思想还是西方观念,都为他带来了一定的思想深度,所以张学良的道德感会比父亲更强烈一些 。
爱新觉罗·溥仪|张作霖、张学良第一次面见溥仪:一位跪下喊皇上,一位劝他脱龙袍
文章图片

然而这就为他的性格增添了一丝软弱,使他注定不能成为父亲那样的一代枭雄 。不过,即便张学良不适合变化多端的战场,但他为促成国共合作所做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在这一点上,他远比父亲要高明 。
【爱新觉罗·溥仪|张作霖、张学良第一次面见溥仪:一位跪下喊皇上,一位劝他脱龙袍】不同的身份和经历会造就不同的眼界性格 。张作霖和张学良虽为父子,也难逃这个宿命 。不过,在二人对待溥仪的态度上,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道理 。比如,做人做事,既要保持一定的圆滑,又要不失赤子之心 。只有这样,才能调和刚与柔两面,更好地为自己做打算 。
参考资料: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来说有帮助的话,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