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英语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学英语实在太搞笑了

自满清入关以后,满族皇帝便时常以“天朝上国”的角度观察世界,所以清朝的闭关锁国是大势所趋 。
实际上,满清固守自封的命运并非注定,上天曾给予封建的东方古国崛起的机会 。乾隆年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伯爵出使中国,向乾隆帝提出两国通商 。遗憾的是,在当时没有一位朝臣能够看出东西方互通商贸意味着什么,所以马戛尔尼在大臣们的鄙夷声中悻悻而归 。
英语|英语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学英语实在太搞笑了
文章图片

说完了皇帝学习英语的情况,我们再来聊聊官员 。
第一个接触英语的清朝官员,便是“正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早在虎门销烟之前,林则徐就已意识到科技是改变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所以,林则徐开始“采访夷情”,收集那些外国人出版的刊物和报纸 。在当时,懂得英文的人不多,且地位比较低下 。林则徐将这些特殊人才网罗到行辕,让他们帮助自己完成转译工作 。
林则徐五十五岁那年,开始自学英语 。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音标这种标注,所以林则徐学习英语的方式十分落后 。林则徐开始学英语以后,最先掌握的单词是每年的十二个月份,常用的专有名词、量词、数词和各种单位 。为了便于记忆,林则徐在每个英文单词的后面加上中文注音 。如“CHINA”一词,林则徐便会在后面标记“柴诺” 。
到了清末,皇权已经名存实亡,汉族地主阶级掌握了实权 。李鸿章虽然背负了丧权辱国的骂名,但他仍是实打实的“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比较有意思的是,李鸿章虽然是晚清外交第一人,但他却并不会英语 。李鸿藻每次出使外国,都要“临时抱佛脚”,学习几句打招呼的客套话,现学现卖 。
因为李鸿章的身边通常会配备翻译人员,所以倒也不至于无法应酬 。某次,出使沙俄时,李鸿章照旧聘请了翻译,想要像以前一样临时抱佛脚,学几句俄语充数 。让李鸿章没想到的是,俄汉发音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便是简单的寒暄语也没法在短时间内学会 。李鸿章想了一个取巧的办法,那就是将俄语的客套话记在扇子上 。
如:“杀鸡切细”,说的就是“Садитесь”,请坐的意思;“四包锡箔”说的是Спасибо,谢谢的意思 。李鸿章把诸如此类的音译都记在扇子上,用来与沙俄方面的外交官打招呼,虽说,方法比较粗陋,但效果却比较显著 。
据说,在二战期间的雅尔塔会议中,丘吉尔就采用了和李鸿章如出一辙的方式,与斯大林打招呼 。不过,或许是丘吉尔的发音有问题,他所说的“俄语”竟让斯大林听不懂,结果闹出了大笑话 。最后,还是苏联的翻译官巧妙地化解了尴尬,他对丘吉尔说道:“首相先生,您所说的英语为何我有些听不懂呢?”
英语|英语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学英语实在太搞笑了
文章图片

曾国藩的二儿子曾纪泽学习英语时,也采用了这种使用汉语标注的路子 。根据《翁文恭公日记》的记载,“诣总理衙门,群公皆集 。未初,各国来拜年 。余避西席,遥望中席,约有廿余人,曾侯与作夷语,啁啾不已 。”毕竟没有音标这种科学的标注方式,所以曾纪泽学习的英语仍差强人意 。美国人评价曾纪泽的发音时,称他说的口语虽然流利,但根本不合文法 。
除了皇帝和官员之外,在当时还有一类群体加入到英语的学习中去,他们就是商人 。现如今,当中国的孩子们还在以“How do you do”打着招呼时,美国人早已使用“Long time to see”这样“时髦”的对白进行寒暄 。传统的“古典雅言”在海外已经逐渐过时,但在中国却仍是一种流行 。实际上,这种语言风格上的落后,最早可追溯到晚清时期中国商人的外语口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