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藻|好人不一定能办成好事,掣肘洋务派,李鸿藻何以获得文正谥号?( 二 )


李鸿藻|好人不一定能办成好事,掣肘洋务派,李鸿藻何以获得文正谥号?
文章图片

3、匡扶时局,其表现就是弹劾
因为乾隆朝以来,清朝官场的贪污腐败尾大不掉,俨然晚清重疾之一 。李鸿藻等人以死谏著称,李的小弟张佩纶以弹劾为名,李的另一个小弟邓承修也专于弹劾“为人所惮,号为铁汉” 。
4、直言敢谏
1880年发生了“午门案”,受慈禧出宫命令的太监,违反规定,强闯午门出宫,午门守军尽忠职守拒不开门,太监恃宠而骄,结果双方其发生冲突,慈禧偏袒太监,要斩杀午门守军 。此言一出,清流派群情激愤力挺午门守军,结果午门守军被改为从轻发落 。
李鸿藻|好人不一定能办成好事,掣肘洋务派,李鸿藻何以获得文正谥号?
文章图片

5、自主对外
李鸿藻的对外态度无疑代表了清流派的看法 。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朝派完颜崇厚去俄国善后,崇厚居然签署了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消息传回国内,举国愤怒,李鸿藻更是频繁上书弹劾,就是在李鸿藻等人的压力下,清朝改派曾纪泽赴俄“虎口索食”,崇厚则被下狱问罪 。
中法战争则是清流派主导外事的高潮,最开始清朝对法国灭亡越南是不管不顾的 。李鸿藻提出:不救越,则滇粤危 。而且李鸿藻还分析了中国必胜的原因,首先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实力早已消耗,清朝拉拢德国可以牵制法国;其次中国在主场作战,且经营洋务多年,军力有了提升;刘永福(本来要反清复汉,为了民族大义,加入清军,抗击侵略者)等人愿意效力,证明民心可用 。所以李鸿藻和清流派坚决主张对外开战 。
李鸿藻|好人不一定能办成好事,掣肘洋务派,李鸿藻何以获得文正谥号?
文章图片

文史君说
在《郭嵩焘大传》中曾评价李鸿藻等清流派“平添混乱”,这种评价太过激进,也有失公允 。以李鸿藻为代表的清流派,秉持着传统儒学中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精神,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想要救亡图存的爱国热心是值得肯定的 。李鸿藻等清流派绝对不是坏人,可历史的讽刺就在于,慈禧却利用李鸿藻等人的正直,将之变为巩固自身权力的砝码,让他们掣肘洋务派,致使党争发生,好人不一定能办好事 。也许正是因为李鸿藻的德行无愧于正直,故1897年在慈禧支持下,光绪赠与去世的李鸿藻文正谥号 。
参考文献
王开玺:《晚清政治史》,东方出版社2016年 。
李宗侗:《李鸿藻年谱》,中华书局2014年 。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