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四品”升“三品”,为何是清朝最难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别太大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充分吸取了前朝历代之经验教训,可谓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 。成熟、完善、系统的“九品十八级”官制体系,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 。清朝时期的品级,类似现今的行政级别划分,从“正一品”到“从九品”,依次对应现今的“正国级”到“副股级” 。
只是,在诸多影视作品的演绎中,或者文献典籍的记载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朝廷大员”或者“封疆大吏”的说法 。
【清朝|“四品”升“三品”,为何是清朝最难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别太大】
清朝|“四品”升“三品”,为何是清朝最难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别太大
文章图片

各项待遇的明显抬升
除了行政级别和正副官职上的明显区别外,清朝“三品”和“四品”官员之间的各项待遇区别,才是这道鸿沟最难逾越的主要原因 。
1、升职渠道的不同
根据清朝的官制规定,清朝“四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并不在吏部,而是由吏部开列名单,皇帝钦点或者直接由皇帝特旨授予 。也就是说,清朝“四品”官员再想往上升,就必须有皇帝而非吏部点头认可,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
正常情况下,清朝官员即使“三年一调”,等到顺利升至“四品”也基本到了快退休的年龄 。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皇帝的特旨厚恩,才能予以关键性的升迁 。“雍正三大宠臣”之鄂尔泰、田文镜、李卫几乎都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才顺利地成为了一方封疆大吏 。
也就是说,只要得到了皇帝青睐,顺利升至“三品”,就等于迎来了更为广宽的仕途晋升空间,出任封疆大吏甚至位列殿阁、入职军机都不无可能 。
清朝|“四品”升“三品”,为何是清朝最难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别太大
文章图片

2、家眷待遇的不同
按照清朝的“诰封制度”规定,“正从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赠淑人;正从四品,母,妻,各封赠恭人” 。也就是说,“三品”官员的家眷诰封可以延伸至“祖母”一辈;而“四品”官员则只能延伸至“母亲”一辈;诰封待遇,明显不同 。
3、退休待遇的不同
按照清朝的“致仕制度”要求,“三品”及以上官员才拥有“原品致仕”甚至“加衔致仕”并享受“全俸”、“半俸”的退休工资待遇 。而“三品”以下官员,除了皇帝特旨,一般只能“无品无俸”退休 。
清朝|“四品”升“三品”,为何是清朝最难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别太大
文章图片

4、追谥待遇的不同
清朝文臣死后想要得到“文”字谥号,必须是“翰林”出身,而且只有“二品”以上官员才能向皇帝请求谥号的追赠 。但“三品”官员如果生前无重大过失,一般会在死后予以“加衔”恩赏,也就是硬性将其升级至能够给予追谥的资格 。但“四品”官员则没有这个特殊资格,就算给予“加衔”,恐怕满足不了“二品”的硬性规定 。
5、蒙荫待遇的不同
所谓“蒙荫”,即“因上一辈有功,而给予下一辈入学为官的待遇” 。清朝的“三品”官员,按例“荫子一人,以正七品委用”,直接就是一个正处级待遇 。而“三品”以下官员虽然也有“蒙荫”一说,但级别待遇就差得远了 。
清朝|“四品”升“三品”,为何是清朝最难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别太大
文章图片

就此来看,清朝官员从“三品”升级至“四品”,不仅仅是行政级别上的关键性跨越;“二把手”向“一把手”的决定性职务升迁;而且还能拥有“朝廷大员”、封疆大吏”才能享受的多项特殊待遇 。诸如荫妻封子,诸如退休待遇、诸如死后追谥这种古代文臣最为看重的所在 。
所以,“三品”升“四品”才是清朝官员最难跨越,也最渴望跨越的一道鸿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