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军|孤军抗敌半个世纪,全军覆没;解读大唐帝国最精锐部队——安西军

2019年,银联与云闪付跨界推出了一部16分钟的微电影——《大唐漠北最后一次转账》,以唐朝时西域边陲一名军人和一个流民在黄沙大漠中生死相托,运送军费的故事,军士不灭的信仰与精神催人泪下 。
影片末尾出现了一支残败的皓首老兵,他们并非为了情境杜撰出来的,而恰恰是真实的历史主角,是大唐最大的荣耀、永恒的光辉——铁血安西军 。
纵观华夏几千年历史,不朽英雄、威武之师不计其数,是什么让银联选择这支名不经传的军队来代表民族的信誉和国家的承诺呢?
了解安西军后,你会发现这番令人动容的故事与映射还远远配不上这支军队 。如果军队的铁血与信仰有最高级,便该是安西军的模样 。
安西军|孤军抗敌半个世纪,全军覆没;解读大唐帝国最精锐部队——安西军
文章图片

被困失联,孤守边疆
为助朝廷平定安史之乱,安西军派了几万军士,精锐进出,边境防卫空虚 。周边小国蠢蠢欲动已久,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
吐蕃乘机整兵,狡猾出兵攻占要塞,切断安西军与朝廷的联络通路 。朝廷以为西域已经失守,未再派人来援,几千安西军成了无根之萍,被困于四镇,财狼环伺,孤掌难鸣 。
在这样的绝境下,安西军没有就此陷入恐慌和混乱,反而沉着判断局势,很快收整军力,决心孤身固守 。安西军战力强劲,在西域威严犹在,受到百姓、商贾支持,竟在这样一种困境中支撑下来 。
安西军以身为大唐军队为荣,始终恪守使命,兢兢业业守卫边疆 。从大历元年(766年)到建中元年(780年)的整整12年间,安西军如一座孤岛,没有授命,也没有军饷,全屏意志守城如山,十年如一日维持着大唐之师的军貌和军风,支撑着钢铁安西军的尊严 。
安西军|孤军抗敌半个世纪,全军覆没;解读大唐帝国最精锐部队——安西军
文章图片

短暂联通,重奖飞至
建中二年,朝廷使节来到西域,销声匿迹多年的安西军终于被发现了 。留守的安西军如同朝廷弃子,朝堂上下都已以为他们要么早已埋尸大漠,要么早已投边境小国谋个生路,谁也没想到他们竟然旌旗不倒,还为大唐守着边疆 。
消息传回朝廷,朝野大动 。皇帝、朝臣想到国土犹在,大唐安西军光辉犹在,不禁当庭泪下,动容痛哭 。
为了表彰安西军的忠勇,德宗特下旨重奖,李元忠获封北庭大都护,郭昕获封安西大都护,安西军所有军士、将领统一连升七级 。这是大唐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大封赏,给安西军带来了一束光 。
安西军|孤军抗敌半个世纪,全军覆没;解读大唐帝国最精锐部队——安西军
文章图片

历史翻涌而过,英魂埋于沙海
这次通讯后,安西军以年号“建中”铸币,在民间流通使用,以时刻提醒军民不忘大唐国威 。但朝廷没有接他们回家,也没有派兵增援,安西军与大唐的联络还是中断了,他们依然是一座孤岛 。
孤守边疆的时光又过了十年,钢铁盔甲被时光抹去了厉厉寒光,握着钢枪的双手已干瘪苍老,当初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都成了皓首老者,安西军老了,但虎视眈眈的小国还年轻 。
在邻国的不断试探与骚扰下,曾经所向披靡的安西军开始溃败 。
790年,于阗率先失守,战败的兵将成了流民 。第二年,与龟兹互成犄角的西州被攻陷 。808年,最后的重镇龟兹在吐蕃大举进攻下失守,安西军全军覆没 。
就此,安西军结束了42年孤守,英烈埋尸沙海,忠魂留于史册,他们的青春与白骨铸成一面旗帜的丰碑,矗立在这人间 。
【安西军|孤军抗敌半个世纪,全军覆没;解读大唐帝国最精锐部队——安西军】这世上最考验人的不是繁华,而是寂寞,在孤寂中永不迷失的人都有钢铁力量 。安西军金戈铁马数十年,也寂寂坚守数十年,始终忠勇坚毅,致死军魂不散 。他们是不倒胡杨,立在大唐盛世下的西域边睡,百年不死,从未倒下,永不腐朽 。一千多年过去,安西军已成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热血难抑的精神和信仰,有资格被放在神龛里受后人瞻仰膜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