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萧何为啥要举荐不知名的韩信为大将?既是慧眼识珠,也是互相需要

由于史料的限制,韩信由低级官员跃居刘邦军队的大将军这一事件,看起来就像一个神话 。而后来兵仙的神级表现,也让人不得不对萧何心生赞叹:当时的韩信只是个默默无闻、从未带过队伍的粮官,萧何凭啥认定他“国士无双”、敢于力排众议将其举荐为汉军统帅呢?难道他有预知未来的本领?
萧何并不会未卜先知,他之所以看中韩信,其一是因为对方体现出了当时汉军所稀缺的素质;其二,则是有私心驱动的因素 。
韩信|萧何为啥要举荐不知名的韩信为大将?既是慧眼识珠,也是互相需要
文章图片

但韩信来到当时身为汉王的刘邦营中,那可就不一样了 。汉军的将领大多是跟随刘邦的沛县老乡,几乎没接受过系统的军事素质训练,兵法理论知识更是无从谈起,只是在是战斗摸爬滚打、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
但在前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跟随刘邦杀进关中,由于有张良、陈平等顶级智囊在,这些将领的不足暂时没有体现;但若接下来刘邦想要杀出关中,那就必须需要能够素质全面、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了 。
因此,当“信数与萧何语”后,经过多次的深入交流,在秦朝担任过官吏、接触过外面世界的萧何立即发现了韩信独特的素质 。毕竟,当时的韩信曾多年跟随当时的头号军事奇才项羽作战,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对过于实践的认知,都具有让人仰望的独到之处,远远碾压那些出身底层的沛县元勋 。
韩信|萧何为啥要举荐不知名的韩信为大将?既是慧眼识珠,也是互相需要
文章图片

因此,萧何之所以信心满满地举荐韩信,既不是未卜先知,更不是赌博冒险,而是基于对方的履历、知识而得来的综合判断 。
以上是于公的原因,除此之外,萧何也许还有于私的盘算:他需要韩信这个“外人”进入汉军领导集体 。
中国古代政治中,向来有圈子文化,当初陈平抛弃项羽、投靠刘邦,就曾遭到了周勃、灌婴等沛县将领的集体排斥,好在刘邦刻意要打压这些人的骄纵心理,故意让陈平担任护军 。
甚至同样来自沛县的萧何,由于角色的原因,也一度显得尴尬 。我们翻看《史记》可以发现,其他功臣在进入关中前的功劳、所受的奖赏等极为详尽,而萧何只是一笔带过,只是提到他进入咸阳后搜集秦国文献资料这一动作 。
韩信|萧何为啥要举荐不知名的韩信为大将?既是慧眼识珠,也是互相需要
文章图片

这一现象自有其原因 。在秦朝被灭前,刘邦的主要任务是打仗,因此对军事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政治人才;萧何出身文吏,既不会打仗、又不能提供谋略,必然导致他在进入关中前被边缘化,甚至接近于隐身;相比较之下,他曾经的同僚曹参则一路因军功加官进爵,直至被封建成侯 。
随后萧何通过搜集秦朝文献资料这一举动吸引了刘邦的关注,并在接下来被任命为主管后勤、政务的丞相,这主要是源于当时刘邦阵营的任务已经发生了变化:各诸侯利益已暂时瓜分完毕,今后各方的任务不仅是打仗,更需要经营根据地、处理政务,从政治、经济、管理方面提高综合实力,从而在未来的综合博弈中占据先机 。
而在刘邦阵营里,最具备处理政务经验的沛县老乡,自然是萧何 。因此,他获得这一岗位,并不是源于功劳,而是由现实需要所决定 。
韩信|萧何为啥要举荐不知名的韩信为大将?既是慧眼识珠,也是互相需要
文章图片

对此,那些通过战场拼杀获得地位的将领们有啥感想呢?无论曾经关系再好的朋友,由于共同话题的减少、身份的日渐悬殊,交情也会逐渐变淡,并形成各自的小圈子 。这一点从后来刘邦分封功臣时众人的反应就可见一斑:那时一众元老都认为曹参应排第一,但刘邦提名萧何,众人纷纷表示不满:“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