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清朝知县月俸禄只有3两银子,他们是如何养活自己的?

在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三年清知府,10万雪花银” 。表达的意思指的是如果能做三年的县官儿,可以攒够10万两的雪花银 。尤其在清朝晚年的时候,国家经济几近崩溃,十两银子完全可以挑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老婆 。所以一两银子在清朝晚年的时候购买力还是比较强的 。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清朝的时候,县衙一年的俸禄是45两银子,折合下来每个月还不到四两银子 。在古代的时候,一个县中从国家拿俸禄的也只有知县、县丞,主簿,典吏,教育,训导这6个人 。而对于人们所熟知的衙役、师爷、轿夫等全部都是知县自己掏腰包雇佣的 。那么知县一年才这么多点银子,哪来钱去雇佣这批人呢?知县这点微薄的工资是怎么维持他日常生活的呢?
知县|清朝知县月俸禄只有3两银子,他们是如何养活自己的?
文章图片

至于知县的轿夫和佣人支出其实也是用不了多少钱的 。
——根据《红楼梦》这本小说中做出的参考,像贾府这样的大家族里面的丫环,级别最高的每个月工资才是二两银钱,而普通的丫环则是两个月给一两银钱 。像知县家里面所用的丫环的级别自然没办法和那种贾府相比拟,所以一个丫环最多也就是两个月能够得到一两银钱 。两个丫环一年不会超过12两银子 。就算再雇两个佣人,当时的高级工匠一个月是二两银子,普通的佣人两个人一年的支出不会超过24两银子 。四个轿夫最多也就是40两银子 。
这样总体算下来不到80两银子,虽然超出了知县一年的总俸禄,但是和过节时候所收的红包相比,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 。
知县|清朝知县月俸禄只有3两银子,他们是如何养活自己的?
文章图片

【知县|清朝知县月俸禄只有3两银子,他们是如何养活自己的?】四、师爷们的帮助
古代的时候知县虽然到一地方为父母官,但是对于判案税收这一点可能根本不懂,所以必须找一个了解相关知识的人来给自己做秘书干一些辅助的工作,于是也就出现了师爷这样的一个职业 。
而最开始的时候,师爷是完全需要有知县拿银子去聘请那些有学问有阅历有经验的人,因为没有这些人的帮助,每年的税收计算,还有判定案件就能将知县忙到头昏脑胀 。
随着时代的发展,师爷这一职业逐渐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尤其是绍兴地区的师爷最为出名——他们精通国家律法还有各种税收制度,凡是那些知县感觉到非常头疼的问题,他们都可以完美的解决,而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不要工钱,反而会每个月向知县发钱 。
知县|清朝知县月俸禄只有3两银子,他们是如何养活自己的?
文章图片

师爷精通国家法律还有税收政策,一般来说地方上所发生的案件都是交由师爷来处理,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收礼自然也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收入,而这笔钱一般都是直接到达了师爷的手中,最终再分给知县一部分 。在组织税收的时候,师爷总能够精打细算的露下一大笔油水 。
——最为典型的就是古代百姓向国家交税的时候,当地的知县会向当地百姓征收一定的“火耗” 。所谓的“火耗”指的就是老百姓交上来的碎银子,在融成整体银锭子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损耗 。而这个实际的损耗量是不大的,但是师爷会将这个“火耗”提高到很高的一个标准,而衙役在真正税收的时候,可能还会再一次提高标准 。
因此,往往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国家规定向老百姓每人收一两银子,但是真正老百姓交的可能就是一两半的银子,所以在税收过程中所产生的油水是最多的 。
知县|清朝知县月俸禄只有3两银子,他们是如何养活自己的?
文章图片

师爷将这部分钱自己留一部分,大部分还是交给了县官儿,因此相当于啥都不做,只需要年年等着师爷给分钱就行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