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此国要求中国改名,皇帝得知大怒:把该国名字倒过来写!沿用至今( 二 )


秦朝|此国要求中国改名,皇帝得知大怒:把该国名字倒过来写!沿用至今
文章图片

秦朝|此国要求中国改名,皇帝得知大怒:把该国名字倒过来写!沿用至今
文章图片

以秦朝为例 。从社会制度方面看,秦朝尚处于封建社会早期阶段,而封建社会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 。不同阶级的对立,又会减缓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社会财富由大多数人的劳动力生产出来,却由极少数不事生产的人坐拥和享受”,这种矛盾和对立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感受和公平问题,而是深刻的社会经济矛盾 。由于少数上层人士坐拥数量庞大的社会资源,而其欲望又无限膨胀,因此底层人民被无限压榨 。这种畸形的社会关系直接导致的,就是生产力和技术长时间得不到发展 。从技术方面看,由于人们长期都在生存线上挣扎,连最基本的居住穿衣和吃饭问题都不能解决,作为上层建筑的技术,自然也很难进步和飞跃 。史料记载的当时在技术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凤毛麟角,且都是一些上层人士和极少数底层天才,这样的技术发展速度,无法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而这也是封建时代维持时间极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
秦朝时期,经济基础方面问题最严重的领域,就是土地领域 。秦朝之前,周王朝实行分封制,数百年时间内,数不胜数的诸侯王及其后代被分封到各自的封地繁衍生息 。如当时的齐国地区,就曾分封了姜氏和田氏 。《史记》载:“姜氏自分封齐国,政悉由己出,王又封其子弟遍诸封地”,而这种分封导致的结果自然是“封地之内,王权独大,封地以下,盘根错节,诸侯王不知世之天子存焉 。”分封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商朝对广袤国土的相对有效的控制,但却加剧了封建制度下的阶层对立局面,进一步遏制了生产力发展 。
秦朝|此国要求中国改名,皇帝得知大怒:把该国名字倒过来写!沿用至今
文章图片

秦朝|此国要求中国改名,皇帝得知大怒:把该国名字倒过来写!沿用至今
文章图片

当时各地的分封诸侯王,以各种方式私吞土地 。例如,他们将土地分别命名为吏士田,吏民田,景田,以及削籍民田,随后又将那些耕作在这些不同性质田地上的耕地民,进行详细划分,让他们的身份符合这些田地的特性 。接着,封建主又将自己的亲人老小,以及一些支持者,设立为这些田地的主人,对这些耕地民实行直接统治,而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这些被分封的贵族,不但占有土地和农民,还占有了土地税收 。虽然对税收的占有曾在一定时期引发了分封国国主与领土贵族的内部冲突,但在大是大非上,他们是空前团结的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土地政策远没有被妥善解决,当时六国只是臣服了秦朝的统治 。为了暂时的社会安定,秦朝仍然命之前世袭的贵族继续享用其土地带来的各种好处,因此,秦朝在进行郡县制改革前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充足的税收 。而税收是经济基础的重要体现之一,没有充足的税收,就没有钱进行恢复生产,更没有钱武装和供养数量庞大的军队 。还是以当时的齐国为例,史载其:“年缴绢帛杂钱税额,尚不济军三五月之食”,即当时齐国一些封地向秦朝一年上缴的税收,尚且无法供给当时部队几个月的食物,而当时的主要伙食,只是一些糙米,如稗子,以及一些可以人工采摘的野菜,这样的伙食都无法满足,军队自然无法长距离作战 。
秦朝|此国要求中国改名,皇帝得知大怒:把该国名字倒过来写!沿用至今
文章图片

秦朝|此国要求中国改名,皇帝得知大怒:把该国名字倒过来写!沿用至今
文章图片

这种生产力状况下,当时地处南越的一些国家,是很难被秦朝军队触及到的 。一方面,由于道路不通,方向不明 。如果要从中原派大军前往南越地区,需要穿过许多不毛之地 。《三国志》中记载说,当时的南蛮地区“土地山险,多深林,道路险阻,才入便不知何所退,且易生瘟疫疾疫,吏士行而死者众” 。这样艰险的自然环境,又没有畅通宽敞的大道以供军队行军,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秦朝自然不敢贸然前去 。同时,即便后来秦朝抽调了许多兵力前去征讨并取得成功,也由于当地地处极其偏远,社会非常落后,能够开采的资源也不多,即便派兵长期驻守,也终归弊大于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