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史上活得最明白的人,至今仍无人超越

历史长河中,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豪杰,乱臣贼子,什么样的人物,应有尽有 。
但像他这样,一生功成名就,且活得明白透彻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
他一生,三次抵达巅峰,三次清零重启,官位、财富、权力和荣誉,随时丢弃掉,毫不在意 。最终在波诡云谲的时代中,全身而退,活到了高寿 。
后来人评价说,春秋战国近五百年,以功名始终者惟其一人而已 。
在他的事迹被记载并流传后,2500年来,他一直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镜像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历史上的每个时代,都有无数人想参照他的活法,却鲜有人模仿成功 。
因为他的人生太过完美,所以被奉为经典范式 。也因为如此,各种头衔在层累的历史中,不断加到他头上:一流的谋士,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顶级的商人,富豪,慈善家,中国商圣;道家代言人之一,民间的财神,完美爱情诠释者,游刃有余的成功者……
他是范蠡 。一个满身谜团的传奇人物 。
范蠡|史上活得最明白的人,至今仍无人超越
文章图片

▲明代画家吴彬笔下的范蠡泛舟归隐图
04
在我看来,司马迁是按照“史上活得最明白的人”这一刻度在刻划范蠡这个人物的 。
一般认为,《国语》是战国时期的作品,离范蠡生活的年代更近,而《史记》的问世是在《国语》的两三百年后 。所以问题来了,《国语》对于功成身退的范蠡去了哪里、又做了什么,均没有交代,只说“莫知其所终” 。而《史记》突然对这一切都有了清晰的交代,离历史现场越远,记载却越详细 。这正是史学大师顾颉刚提出来的“层累地制造历史”,时代愈往后,历史人物的形象愈得到放大和强化 。
也就是说,至少从司马迁的时代开始,范蠡已经被传奇化了 。
回看春秋诸侯争霸的历史,其实非常模式化,彷佛是为了说明同一个道理而共同编写出来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任用贤人则王,轻信奸人则衰 。吴越两国争霸,历经三四十年,两度兴亡,都在这个道理中循环 。范蠡这个人在吴越争霸中,有两个镜像:一个是吴国的伍子胥,一个是越国的文种 。
论才能,同为谋臣、各为其主的范蠡和伍子胥,不分上下;论功绩,主军的范蠡与主政的文种,亦难分伯仲 。但这三人中,只有范蠡得到善终,这才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缺失、最稀罕的品质:
能力和功绩都是容易复制的,尤其是在一个人才大爆炸的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但活得明白的人,永远只是凤毛麟角,甚至独一无二 。无论是100年,还是1000年,甚至3000年,都跳脱不出这个定律 。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功业,但当无数的大脑为了建功立业生死与之的时候,最终能走出来的那个唯一的全身而退者,才是打破定律、超越时代的存在 。
司马迁写范蠡,不排除传说和虚构,可能正是想突出这一层意义:人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
因为司马迁生活的朝代,也是历史大循环中的一环 。西汉立国之前的楚汉争霸,就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一个镜像,身陷其中的各种英豪都能在历史中找到他们对应的“原型”:
刘邦——勾践;
项羽——夫差;
伍子胥——范增;
【范蠡|史上活得最明白的人,至今仍无人超越】文种——韩信;
范蠡——张良;
……
不管是为人,还是经历,这些人物对照组都有十分类似的地方 。包括他们说出来的话,讲出来的道理,比如韩信被诬谋反,喊出那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正是范蠡对文种留恋权位的告诫吗?而范蠡这一理想型人格,终于在时隔数百年后,找到了张良这个完美对应的镜像,以至于有不少学者质疑,司马迁到底是以张良的形象在重新塑造范蠡呢,还是以范蠡的形象在塑造张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