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清朝皇帝用膳“早晚各一次”,吃饭程序却很复杂

在中国古代民间有一句著名的谚语为“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很确切地指出了古代百姓是如何看待吃饭这件事情的 。中国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在民间能够吃饱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民间大多数老百姓对吃饭没有很高的要求,不像现在社会,物质丰富,想吃什么就有什么 。平常大鱼大肉都有得吃 。
但是在古代皇帝与王公贵族在吃饭上还是非常丰富的,并且在吃饭上有很多的讲究,他们身份高贵,吃得自然也与平常老百姓大有不同,那他们究竟是如何吃饭的?
皇帝|清朝皇帝用膳“早晚各一次”,吃饭程序却很复杂
文章图片

古代为什么可以呢?因为古代由于技术的限制,大多数只能提取出砒霜作为毒药用来害人或者作为他用,砒霜的化学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也不能使银器氧化,使银器氧化的是硫这种物质 。由于古代提取、提纯能力有限,砒霜中含有大量的硫元素,所以银针与砒霜中的硫发生了化学反应成为硫化银,变黑,这就是古代能够通过银器辨别食物中是否有毒药的原理 。
宫廷为了更好地防止有人在皇帝的饭菜中下毒,很多皇帝所使用的器具都是直接用银子来制作的,现在我们知道银离子还有杀菌的作用,这对于皇帝的身体来说也起到了一定的保健作用 。
即便是这样皇帝在吃饭之前还有一道最重要的“关卡”,那就是有人“试菜”,这件事由专门的太监负责,这个太监叫侍膳太监,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替皇帝尝菜,这件事还有官方名称就叫“尝膳”,在太监吃完,验证过无毒之后,皇帝才开始吃饭 。
皇帝|清朝皇帝用膳“早晚各一次”,吃饭程序却很复杂
文章图片

更加过分的是为了保证无毒,皇帝吃每一道菜都不能超过三口,侍膳的太监看皇帝哪一道菜吃过了三口就主动把那道菜端下去,所以皇帝有时候也很无奈,也要克制自己的喜好,普通百姓吃自己喜欢的菜都可以多吃几口,但是皇帝不行 。
复杂的吃饭程序
清朝皇帝吃饭跟如今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有所不同,一般是“早晚各一次” 。中国传统民间在清朝也都为一日两餐,主要在宋朝后,中国内陆经济发展较快,所以人每天可以吃三顿 。
但是清朝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由于纬度的原因,黑龙江地区白天时间较少,晚上时间较多,所以满族的传统一般都是吃两顿饭 。早上是6到8点钟,也就是早餐,到了下午2点到4点吃晚膳 。虽然清朝的统治者来到了中原,也一直没有改变他们的饮食习惯 。
皇帝|清朝皇帝用膳“早晚各一次”,吃饭程序却很复杂
文章图片

皇帝吃饭有着繁琐的步骤,一般总体分为三个大的步骤,分别是传膳、进膳、用膳三个步骤 。在给皇帝做完饭后,首先就是“传膳”,把皇帝的饭传到皇帝身边 。
传膳主要由御前侍卫掌管,在传膳之前,必须由皇帝过目当天所作的菜单,古代把这个叫做“膳单”,“膳单”上不只有菜的名字,还有每个菜所用的器具、在什么桌子上吃,都在膳单上写的清清楚楚,皇帝会在膳单上画勾,不想吃就勾掉 。
相比传膳进膳也很复杂,都是有着严格的次序,先上什么菜,后上什么菜,菜品如何摆放全都有着一定的规矩,不能乱 。到最后的时候就是用膳了 。
皇帝|清朝皇帝用膳“早晚各一次”,吃饭程序却很复杂
文章图片

用膳前面就是“尝膳”,专门有太监尝菜是否有毒 。在确定没有毒后皇帝终于可以开始吃饭了 。这里还要注意,为了防止有人下毒,每个菜不能吃超过三口,可见皇帝吃饭很是繁琐 。
皇帝到底吃的是什么
【皇帝|清朝皇帝用膳“早晚各一次”,吃饭程序却很复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