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帮大明续命的张居正改革,人死政政熄!( 二 )


俺答在万历十年(1582)去世,但是三娘子一向主张和明朝交好,并且为蒙汉两族人民的长期和睦相处尽了毕生的力量,为了答谢她的友好情谊,明朝政府封她为“忠顺夫人” 。
张居正|帮大明续命的张居正改革,人死政政熄!
文章图片

05、潘季训治黄
除此之外,张居正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还注意兴修水利,消除黄河水患 。
嘉靖、万历年间,黄淮横流四溢,经年不治 。每当洪水泛滥,田园、房屋尽毁,人民颠沛流离,遭殃受苦,农业生产也受到严重破坏 。万历五年(1577),黄河又在崔镇缺口,河水四溢,淤塞清河口,影响淮河水向南倾泻,冲坏了高堰,湖堤大坏,使高邮、宝应等县全被洪水淹没,成了一片汪洋 。
当时负责治河的河漕尚书吴桂芳主张疏濬黄河故道,而总河都御史傅希挚则主张堵塞决口,“束水归漕” 。两人主张不一,意见不合,治河工程迁延不决 。第二年夏天,张居正起用治河行家潘季训,委任他当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负责治河 。
潘季训,字时良,浙江乌程人,是当时著名的治理黄河专家,有着多次的治河经验 。他经过一番实地勘察,结合历年治河的实践经验,决定改变过去为保住运河河道而消极治黄的错误做法,提出了治理黄河,保护运河,同时治好淮河的积极治河方针 。他认为这样才能够保障“民生运道两便",也即通过治黄,既保证运河漕运畅通,又不使黄河下游人民遭受河水泛滥的灾害 。
为此,他采用的办法是堵塞决口,加固堤防,“束水归漕”,使黄、淮水流汇合成为急流,借以冲刷河水夹带的泥沙入海,黄河下游也就不致因泥沙淤 塞而造成水患 。
张居正采纳潘季训的合理规划,排除他人的非议,充分信任和支持潘季训 。历经二年,治黄取得良好的效果,做到了“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田庐尽复,流移归业 。”
水患的遏制,使黄、淮流域的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 发展 。
06、人死政熄
张居正执政期间,所进行的政治改革是多方面的,改革的目的在于维护明朝封建统治,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务在强公室,杜私门” 。当然,改革在客观上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
但是张居正在推行政治改革时,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一些改革措施触犯了权贵和地主豪绅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
万历五年(1577)秋,张居正的父亲病殁,按照封建礼教的惯例,他必须离职居丧守孝三年 。当时万历皇帝年轻,经验不足,国家政务繁忙,百废待举;更重要的是张居正本人也不甘心因守孝的事,中断谋划已久的政治改革 。于是,由皇帝出面,下诏书挽留,说是公务需要,不必离职守孝,这在当时称为“夺情” 。
这一来,一些反对改革的政敌如吴中行、赵用贤之流,便以此为口实,趁机群起而攻之 。他们打出维护封建礼制的幌子,指责张居正贪恋利禄,说“夺情”是违背"伦理纲常”,要朝廷罢免张居正的官职 。
张居正有宦官冯保和皇太后的支持,最后还是由万历皇帝做出裁决,斥责吴中行等是“借纲常之论,肆为排挤”,并把这伙反对派惩处了结 。
反对派的气焰暂时煞住了,但斗争并没有止息 。张居正是个有识见的政治家,这一点他心中明白 。他曾对朋友说过:“几年来结怨于天下不少,那些奸夫恶党,有的明里排挤,有的暗中教唆,没有一天不是在打我的主意 。”
由于他的坚定决心和坚强的意志,改革得以贯彻执行,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也得到后来史家的高度评价 。
但是,明朝已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而万历时代又是处于明朝的后期,地主阶级的统治日趋反动、没落,封建的生产关系日益腐朽,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统治阶级不愿意,也不可能改弦易辙,做任何大的改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