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明朝军队大批量使用的三眼铳,性能很一般,为何还要装备?

三眼铳是明军重要的火器装备,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围攻北京城的时候,崇祯皇帝朱由检从皇宫中逃出,手里拿的就是三眼铳,可见明朝军队中三眼铳的重要地位 。
三眼铳是外形三根竹节状的单铳联装火器,上世纪火药管制不严格的时候,农村庙会上经常能看到这玩意,三眼铳在战场上有明显的缺点,射程近、填装速度慢,相比于弓弩很有差距,明军为何还要装备呢?
古代战争中,精准打击永远比不上铺天盖地的杀伤
在我国古代,战争虽然是人口锐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战场上死去的人是微乎其微的,造成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战争使老百姓无法安心进行农业生产,没有粮食吃,所以人口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
明朝|明朝军队大批量使用的三眼铳,性能很一般,为何还要装备?
文章图片

碧蹄馆之战中,同样的因为参将李宁和副总兵杨元古代炮营的保护和支援,日军凭借优势兵力,始终难以包围李如松的军队,日军的铁枪也难以发挥作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明军在火炮的保护下从容撤退 。
这一场火器之间的正面交锋,坚定了明军大力发展火炮的战略目标,火炮的发展成为了明朝军队的重中之重,明军普遍装备了将军炮、佛朗机炮、虎蹲炮等火炮,兼顾大威力、灵活性、连发性的特点 。
在单兵火器的发展上,明朝也基本遵循这一思路,本身古代的远程武器就用密集攻击的特性,弓弩兵作战时都讲究万箭齐发的阵型,结合古代军事思想和明代火器发展的思路,具有连发性的三眼铳无疑成为深受欢迎的兵器 。
明朝|明朝军队大批量使用的三眼铳,性能很一般,为何还要装备?
文章图片

三眼铳是怎么击败鸟铳,成为北方军队的主要装备火器的呢?
“鸟嘴宜南而不宜北,三眼铳宜北而不宜南 。何也?北方地寒风冷,鸟嘴必用手击,常易为劳 。一开火门,其风甚猛,药信已先吹去;用辗信则火门易坏 。一放之后,虏骑如风而至,又不便执此为拒敌之具 。近有制竹鸟嘴铳及自闭火门鸟铳,亦一时之奇,然终是费事 。
惟三眼铳一杆三铳,每铳可著铅子二、三个,伺敌三、四十步内,对真方放;一炮三放,其声不绝,未有不中者 。虏马闯至则执此铳以代闷棍,虏纵有铁盔、铁甲,虽利刃所不能入者,惟此铳能击之 。故在北方鸟铳不如三眼铳也 。”
这是明代万历时期,当时火器发展专家提出的论点,认为鸟铳要依靠引线点燃火门内的火药来激发,在南方天气柔和的环境下使用方便,在北方塞外风沙大,火门内的火药容易被刮走,不利于战场使用 。
明朝|明朝军队大批量使用的三眼铳,性能很一般,为何还要装备?
文章图片

而且北方骑兵行动速度快,来去如风,鸟铳未必就能够发挥射击精度高的特点,放一次以后,来不及放第二枪,胡虏骑兵就到跟前了,而三眼铳却可以连发三枪,形成火力覆盖,胡虏骑兵冲到近前,正好做靶子,打完枪三眼铳还能做闷棍使用,一举多得 。
鸟铳在北方战场上被淘汰是必然的,在南方剿灭倭寇时,鸟铳在戚继光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戚继光调任蓟州后,在北伐防御蒙古骑兵,依然是抛弃了鸟铳,自主研发了三眼铳的初级前身“五雷神机” 。
而且在威力和射程上,鸟铳相比于三眼铳,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优势,明代兵书记载,三眼铳每筒长一尺三寸,使用火药二钱及一钱五分的铅弹,鸟铳长约三尺,每铳约载配硝一钱二分,铅铁弹子二钱 。
明朝|明朝军队大批量使用的三眼铳,性能很一般,为何还要装备?
文章图片

二者装药量和弹丸重量差距不大,射程相差并不大,大致最佳射程为三十步,破重铠,五十步之外能重创不披甲目标,百步之外就没有杀伤力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