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明朝25岁状元试卷真迹:全篇2000多字无一错字,字体工整如“印刷”

《新唐书·选举志》有云:“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制…”无论是如今还是古代,对读书人而言,写字是立身至关重要的一种方式,字写得不好,定然会被认为“字如其人” 。
唐朝如此强调,明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明朝时期的科考而言,字写得好就是一个加分项,否则别想和科考扯上关系 。从被发现的一张状元文章来看,就能知道这一说法的正确性 。
状元|明朝25岁状元试卷真迹:全篇2000多字无一错字,字体工整如“印刷”
文章图片

山东自古出文人,孔夫子便是他们的楷模 。赵秉忠也是来自山东,自小就受到家族的严格教育,虽然家里面地位高、有钱,但未曾变成一个纨绔子弟,而是成为了一个聪明好学之人 。
历经十年寒窗之苦,赵秉忠最终在科考上发光发热,于25岁那年成为享誉全国的状元 。不过,就这么一个凭借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人,后来却因为别人的陷害而被罢官了 。
但就算是如此,他当年获得状元的考卷被保存得很好,当再次发现这一考卷的时候,人们始终都无法相信,那是人写出来的东西 。
说到此处,就不得不提及前些日子比较火热的书法讨论 。某些自诩为大师的“丑书”发明者认为,规规整整的字体“毫无艺术性”,与打印机的非常相似 。
状元|明朝25岁状元试卷真迹:全篇2000多字无一错字,字体工整如“印刷”
文章图片

对此,大师们沉迷于“吼”、“射”、“泼”等性情发挥,写出了只有自己才认识的字 。而就算是如此,许多人还追捧为“艺术作品” 。
试问,书法作品一旦没有了形体,那还叫书法吗?和画画不是更贴近?对此,由于专业知识不够,所以不进行深入探讨,让大师们自个儿去争论吧!
赵秉忠留下来的状元考卷大约有2000多个字,从头到尾,字体相当规整,间隔很得当,没有任何一个错字 。如果不提及赵秉忠的名号,也许人们会以为,那就是“印刷”出来的东西 。
让所谓的大师们不知道的是,随便乱写的东西相当容易做到,也可以称之为“率性而为” 。但如此工整之字体,非严格执行训练和今年累月的功底,是无法做到的 。
状元|明朝25岁状元试卷真迹:全篇2000多字无一错字,字体工整如“印刷”
文章图片

并且,仅是依靠努力练习还不够,必须要拥有天赋,否则相当难以做到 。当然,字体之间的间隔非常规整,说明至少要培养起强迫症,否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
字体只是科考的加分项目,也可以认为是入门券 。即如今的作文考试而言,如果想要得到很高的评分,就必须要把字体写好,这样评分老师才有耐心看下去,否则最多只能给一个合格 。
除此以外,这第2个加分项目就是文采 。从赵秉忠留下的状元考卷来看,他可谓是文采飞扬,逻辑清晰,让人看了痛快淋漓 。
所以综合这些来看,所谓的十年寒窗苦读,需要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相当强硬的书法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这些,不但是状元,连秀才都考不上 。
状元|明朝25岁状元试卷真迹:全篇2000多字无一错字,字体工整如“印刷”
文章图片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明朝时期的科考为什么要要求字体好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写字好是必然的加分项目,无论在哪一个时代,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
第二、主要是为了防止舞弊 。明朝建立初期,第1场科举考试就出了很多状况,朱元璋对此痛苦不已,此后恢复唐朝时期的写字要求,并将科举考试发展为固化人们思想的“八股文” 。
自此之后,每个读书人似乎都患上了强迫症,字体写得相当规整 。
结语
对比洪秀全和赵秉忠便可看出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怎么样,在人生中有什么样的功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