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古史怪象,皇帝在位时间越长越昏庸,太子在储位越长越难继位

【李隆基|古史怪象,皇帝在位时间越长越昏庸,太子在储位越长越难继位】
李隆基|古史怪象,皇帝在位时间越长越昏庸,太子在储位越长越难继位
文章图片

而帝制时代,皇帝虽然有相权等制衡,但能在位几十年的皇帝,哪个没有两把刷子呢,对这种皇帝可以有效制约的存在是少之又少,甚至是没有的,而当皇帝在“谎言”之中越来越迷失自己之时,而且没有制约之时,没有人及时出来让皇帝清醒时,因为年龄大老糊涂了,加上判断力严重下滑时,那么很容易犯低级错误,很容易犯年轻时根本不可能出现的错误,而出现了错误往往会被无限放大,乃至是愈演愈烈掀起了弥天大祸 。
同理皇帝因为没有足够的制约存在,所以晚年厌倦政务时,也会出现各种恶劣后果,诸如轻信奸臣来替自己处理政务,自己则是居于幕后,任由奸臣搞得是乌烟瘴气,以至于朝纲不振民不聊生;或者是无心政事,导致了吏治腐败问题等等 。
既然皇帝在位时间越长越不好,晚年很容易糊涂出错,为什么古代皇帝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其实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因为古代是帝制家天下模式,一般来说皇帝是要当到死的,然后父死子继,除非皇帝到了一定年龄,感觉到力不从心了就自动退位让贤,可是皇帝毕竟掌握了最高权力这么多年,因此可以干脆利落的交出权力,彻彻底底不问世事,退居幕后颐养天年的基本上没有,毕竟没人愿意彻彻底底放下至高无上的权力 。
李隆基|古史怪象,皇帝在位时间越长越昏庸,太子在储位越长越难继位
文章图片

而退一步说退居二线,只处理一部分政务,减轻自己压力呢,更难 。
像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也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使得赵国成为当时强国,甚至可以与秦国扳手腕,但是后来不知道怎么想的,为了专注于军事,把王位禅让给儿子赵惠文王,自己被尊称为“主父” 。
这样等于无形中培养了一个竞争者,使得赵国出现“天有二日”的情况,而且后来赵惠文王的权力甚至慢慢压过赵武灵王,于是赵武灵王不甘心之下,想借助长子公子章来夺回大权,结果爆发了沙丘之乱,被包围达三个月,在宫中得不到饮食,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 。
正因为有着这个前车之鉴,所以古代的皇帝,就没有真正的退居二线一说,要么像唐太宗李世民一般,掌握大权,父亲李渊成为太上皇也毫无权力,要么像乾隆帝那般,即使禅位于儿子嘉庆帝,成为太上皇那也牢牢掌握着大权,也就是掌握大权的永远只有一人,只不过名称不同,有时候是皇帝,有时候是太上皇 。
所以古代皇帝在位时间越长越糊涂,这个问题在当时的时代是无解的,而付出的代价则是整个国家跟着一起承担 。
李隆基|古史怪象,皇帝在位时间越长越昏庸,太子在储位越长越难继位
文章图片

这也是帝制家天下时期的一个明显弊端,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等于整个国家的命运都在皇帝一人身上,好处是皇帝雄才大略英明神武了,那么国家自然是突飞猛进,如日中天;坏处则是皇帝一旦老糊涂了,或者活在“谎言”世界中,自信过头了,觉得无所不能了,那么一旦犯错,就很难纠正,因为这种没有限制或者说当皇帝当到死的情况,往往是积弊好多年甚至数十年,一旦爆发,会让整个国家跟着一起遭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会使国家由盛转衰 。
而等到下一任即位,再想纠正这数十年积弊之下的恶果,不说难如登天但难度也差不多了,可以说一代人的错误,往往需要后面两三代乃至几代人来弥补来匡正,这个参考唐玄宗时期爆发的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是一蹶不起近一个半世纪之久直至亡国,虽然中间出过诸如“小太宗“唐宣宗这种人物,但并没有在根本上扭转那种颓势,除非唐玄宗之后是辈辈雄主,可惜唐玄宗之后虽有能力不错的皇帝,但并非一直连贯出现,而且想要辈辈出雄主哪有那么简单呢,以这点来说,这种家天下模式是弊大于利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