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数据+产品就是数据产品?漫谈数据可视化场景
编辑导语:在数据可视化产品中,场景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那么,如何做好数据可视化场景设计?本篇文章里,作者对数据可视化产品的场景做了探讨,结合数据和案例,阐述了可视化场景设计的思考维度,一起来看一下。
文章插图
许久没有更新了,今天接着梁宁系列课程的思考,这节课梁宁讲的是“场景”的内容,在文章开头我们还是先学习一下这节课的名词解释:
“场”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个场就是时间加空间。“景”就是情景和互动。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这就是场景。
只有能触发用户情绪的场景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
如果从C端的产品来看,会联想到许多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场景,比如深夜肚子饿了可能会打开美团点外卖,地铁上班时可能会打开喜马拉雅听有声书……
那B端产品就不需要考虑场景吗?虽然之前我们说过B端产品讲求效率,但还未针对场景好好分析一番。恰好近期在做数据可视化产品时,又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数据可视化产品的场景(关于数据可视化的基础内容可以看一下我之前的文章《数据可视化如何实现?》)。
一、基于数据场景的设计时效性,是数据产品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可视化产品中主要有两大类数据时效。
一类是T+1周期的离线数据,即在今日最晚只能查询到截至昨日的数据,一般是通过调度机制每天凌晨或上班时间前将截至昨日的数据跑好,然后再抽取已经跑好的离线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
另一类是实时数据,即通过定时(如分钟级)刷新数据,用户可以能够看到实时或准实时的数据。
所以基于上述两类数据属性,在做可视化产品时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类型的看板:离线数据看板、实时数据看板。
抛开数据的时效性,单纯制作数据看板,会有一套标准的方法论。不管制作“实时”还是“离线”看板都可以去按照这种方式(如下图,后面将通过完整的一篇说明):
可是考虑到场景,单从指标选择上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以某社区团购公司营销域分析的看板制作流程为例,我们在与业务方沟通时,除了基于营销活动的“销售额”、“下单用户数”、“客单价”、“促销金额”等指标外,业务方还希望有“待配送”等相关的指标,目的是如果活动火爆,积压的单量过多可以及时的减量/停止活动,从而减少店仓配送的压力。
在制作实时看板时,一开始我用了“履约超时率”(=待配送单量/仓端订单量,不同企业的口径可能不一样)这个指标,再跟业务方沟通后他们也表示了赞同。
可是回头我又在想:只有数值因变动而变化快的指标放在实时看板中才有价值,而“履约超时率”作为一个比率指标,在实时看板中可能变化的很缓慢,但带来的结果可能已经很严重了。
假设履约准时率从 50000/1000000 到 60000/1010000,虽然在比率上只有5%到5.9%的变化,可是已经相差了10000单。对于业务方来说10000的变化远比0.9%的变化更具有震撼性,而且微弱的变化可能已经滞后了严重后果的反馈。
所以,后来我还是把“履约超时率”换成了“待配送单量”。
写到这里就不难看出,在制作实时看板时,选择“数值”指标会比“比率”指标更有价值。
如果我们不做实时看板呢?
那么“待配送单量”在T+1周期的数据中就没有这么大的意义了,并且考虑到指标的关联性,我们也会把“待配送单量”放入到履约/店仓配的业务板块下,而不会把不同业务域下的指标杂糅在一起。我们在引出第二条规则,在制作离线看板时,指标的业务关联性要更强。
推荐阅读
- 空中上网|中国电信推出空中上网产品
- 奥瑞金:预制菜系列产品研发及其包装业务已推出首批产品
- 手机银行|漫谈金融产品数据可视化
- 商家|网购衣服7天内退货被拒,女子多次反映未果,商家晒出数据打脸
- 产品|又一行业曝光,90%是假货,曾被央视“点名”,你还在购买吗?
- 斐乐公司|网购平台销售数据可作为确定赔偿数额的依据
- 智慧销售|国务院:加快优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运营,培育智慧销售、无人配送、智能制造、反向定制等新增长点
- 基地|永嘉县岩坦镇将打造浙南最大农产品电商基地!
- 迅销集团|新疆回应“山姆下架新疆产品”:劝相关企业不要割自己肉贴美国脸
- 产品|使人惊艳的产品细节(十)